2025年8月9日,随着远程星瀚G醇氢电动牵引车与星际U11M醇氢电动城际客车在呼和浩特正式下线,一场关乎中国北方新能源商用车变革的“向北战役”正式吹响冲锋号。活动当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与当地用户签署共计270台醇氢重卡、客车产品订单,并交付醇氢重卡、轻卡等产品。这一笔笔订单和交付的产品,是市场对醇氢电动技术的认可,更是醇氢电动在内蒙古市场推广应用的坚实开端。以远程“醇氢电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依托内蒙古“塞外煤海”的能源优势,为高寒地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提供“液态新能源最优解”。
破题高寒困境:醇氢电动成为内蒙古的“天选技术”
众所周知,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冬季漫长严寒,这种自然气候条件对于传统纯电类新能源汽车产品非常不利,也制约着本地交通运输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37.8万辆,同比增长55%,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15.7%突破至22.8%。但内蒙古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9.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悬殊背后,是纯电动技术在严寒、长距离运输场景下的天然短板。冬季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下,传统电动车续航缩水、充电效率骤降,而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城际运输里程动辄超500公里,频繁补能直接拉低用户收益。
而醇氢电动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困境带来了曙光。具备全场景适应性的醇氢电动技术,通过液态甲醇新能源与高效增程器耦合高效发电驱动车辆,不仅有效解决了内蒙古寒区商用车的新能源化难题,克服了纯电动车中长途运输场景下续航里程不足以及冬季气温低导致的衰减问题,保障了车辆的高效出勤,还能最大化发挥内蒙古本地资源优势,让新能源汽车不再受本地自然环境约束,成为实现交通运输绿色转型的破局关键。
内蒙古,这片被誉为“塞外煤海”的土地,正为醇氢电动产业提供沃土。一方面,远程呼和浩特工厂,标志着醇氢电动全系产品成功扎根北方市场。在加注端,呼和浩特市相关单位也积极行动,先后发文对车用甲醇加注站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并试行在现有能源加注设施开展改扩建的方案。据测算,现有加油站改造甲醇加注站费用仅需 5-10 万,远远少于建设一个加氢站 1200 万元、换电站 800 万元、超充快充站 150 万元的投资,这极大地降低了加注网络建设的门槛,加速了当地甲醇加注站点网络的完善,形成了具备示范效应的呼和浩特模式,未来有望扩展到整个自治区。
目前,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采用灵活加注解决方案,在呼和浩特已落地多座加注站点并投入运营,呼和浩特首家 M100 甲醇加注站也即将正式营业,为用户运营补能提供了坚实保障。政策层面,2024年呼和浩特市印发的《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早已明确提出,将有计划、分步骤在全市推广甲醇汽车,先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各类甲醇汽车,形成可复制模式,逐步在全市推广,并计划到 2026 年底推广甲醇汽车 4000 辆,加注站 50 座以上。
全场景覆盖:一场“多领域”的绿色转型变革
当醇氢电动重卡轰鸣着驶出呼和浩特工厂,塞北草原的风电与煤矿正通过一条液态链条,转化为车轮上的绿色动力。这场始于内蒙古的“向北战役”,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打破地理桎梏、重构产业格局的历史性转折点。
依托吉利甲醇全产业链的探索研究和产业布局,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推出醇氢重卡、轻卡、小微卡、客车、VAN 的商用车企业,并打造了醇氢电动特色战略技术路线。此次远程呼和浩特工厂下线的产品包括醇氢电动重卡与客车,同时现场展出了醇氢电动自卸车、轻卡、专用车等产品,可实现覆盖呼和浩特城际物流、冷链运输、市政商砼等全场景。
据内蒙古用户反馈,醇氢电动重卡无需充电且享受绿通免排队,冬季加满一箱醇可以跑1500公里,车队规模化运营仅燃料成本一年就可节约300万;而醇氢电动客车已在天津、大庆等北方多地投入运营,冬季续航超600公里,补能仅需10分钟,车厢比同米段纯电车型温度提升一倍,能为乘客提供温暖舒适的乘车感受。此外,环保效益同样显著,完美契合各地城市“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除了道路运输领域,醇氢动力在矿机、装载机、挖掘机等非道路场景的应用,还将推动自治区当地煤矿产业快速替代汽柴油实现转型升级。搭载远程 400kW 级高效醇氢电动系统的矿卡实现燃料成本下降 45%,运行效率提升 20%,能实现封闭区域高效作业,为企业带来高倍率的收益提升。目前,搭载醇氢电动动力链的矿卡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河南多地已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以液态甲醇为媒介,将风光电资源转化为可存储运输的绿色动能,驱动能源利用方式变革。醇氢电动为全球高寒地区提供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双赢的"中国方案",正加速书写中国绿色交通转型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