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尾款争议:霸王条款下的信任透支与产能焦虑!
失业君小编 | 文
Ivan Samkov | 公共图库图
当杭州车主丁先生充电桩安装完成三个月后,他收到的不是爱车钥匙,而是一则冰冷通知:7日内不支付全额尾款,5000元定金没收,订单取消。这则通知揭示了小米汽车交付流程中的一场信任危机。
2025年8月初,多位小米SU7预定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出集体控诉:在车辆尚未生产甚至尚未排产的情况下,他们被小米汽车销售要求提前支付全额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定金不予退还。
这些投诉直指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的强制性条款——用户收到支付通知后须在7天内付清全款,若逾期或拒付,则视为“根本性违约”,小米可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
更令消费者愤怒的是,小米官方曾公开承诺“支持验车后再付尾款”,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承诺形同虚设。
据大量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报道,小米汽车的尾款政策存在三大核心争议点。强制提前付款成为最大焦点。多名消费者反映,在车辆尚未生产完成、距离交付周期还有5-8周甚至半年时,就收到小米支付的尾款通知。
一位2025年3月订车的用户表示,他被要求在车辆生产前5-8周付清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
“验车权”被彻底架空。多位SU7 Ultra车主反馈,提车时必须先付清尾款才能开启验车流程,否则无法进行后续交付手续。
这种做法与行业惯例背道而驰。作为对比,特斯拉Model 3的交付流程规定用户需在车辆到店验收合格后才支付尾款;蔚来甚至允许试驾后再确认付款。
协议条款的强制性让消费者别无选择。用户在购车流程中必须同意《小米汽车购买协议》,其中规定“小米有权根据生产安排随时通知支付尾款”。
该条款为必选项,消费者无法跳过或修改,若拒绝则无法完成下单流程。
小米汽车这一争议政策的背后,是企业在产能爬坡期面临的现实压力与战略考量。
缓解资金压力成为首要因素。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小米正处于产能扩张期,供应链、资金流转和库存管理面临巨大压力。提前锁定尾款可缓解现金流压力,将用户资金作为“无息贷款”和“风险缓冲垫”。
筛选真实需求也是关键考量。小米SU7 Ultra在部分地区已出现现车无人提的情况——部分车主因车辆保值率等问题宁愿损失定金也不提车。同时二手平台有大量黄牛订单待售。通过催缴尾款,小米可有效筛选出真正想提车的用户。
产能精准匹配的工业逻辑驱动了这一决策。2024年7月,小米工厂曾因“产线调优”停工两周,此后用户订单延期的抱怨密集出现。
有业内人士推测,提前收取尾款可能是为缓解现金流压力、精准匹配生产计划。
这场尾款争议已演变为消费者与企业的多回合博弈,尤其在定价52.99万元起的SU7 Ultra车型上最为激烈。
第①回合:部分车主认为SU7 Ultra存在虚假宣传问题,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但小米以“已锁单”为由拒绝退定。
第②回合:被拒车主采取“摆烂”策略——不拒绝也不支付尾款,等车辆生产出来后不提车。一位维权群成员直言:“我可以亏2万,但你小米产出来交不掉,一台车要亏10万以上,鱼死网破”。
第③回合:针对车主的“摆烂”,小米调整策略,要求这些客户提前支付尾款,不给尾款就不排产。
第④回合:车主集体转向舆论战,通过各种渠道向媒体爆料“小米卖期车”,引发公众关注。
即将到来的第⑤回合:小米已为这部分客户设置了30-60天的“冷静期”,到期不交尾款或不提车,直接取消订单并没收2万元定金。
这场博弈的根本原因在于SU7 Ultra价格崩盘——二手准新车价格已跌破45万元,意味着车主提车即亏损超过10万元。
与消费者争议并行的,是小米汽车在销量和财务表现上的强劲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累计交付7.59万辆,创收181亿元,单车平均售价达23.8万元。截至5月21日,SU7在13个月内累计交付已突破25.8万辆。
进入第二季度,表现更为亮眼。据中金公司研报预测,小米SU7第二季度交付量将达8.1万台,带来259.2亿元的收入,毛利率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24.2%。
在整体业务层面,中金预计小米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将同比增长32.71%,达到1179.67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64.84%至101.79亿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物联网(IoT)和互联网服务业务的强劲表现。
资本市场对小米仍持乐观态度。虽然中金将小米目标价下调9%至70港元,但仍维持“跑赢行业”评级,认为有29.6%的上行空间。富瑞证券同样维持小米“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定为69.85港元。
尽管业绩亮眼,但尾款争议正在消费者端形成一场信任危机。
官方承诺与实际操作的背离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多位用户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即便车辆交付周期显示为22至25周,销售仍会发来限时付款通知,强调“逾期未付将视为放弃订单”。
客服回应模糊化加深了不信任感。当消费者质疑时,小米客服未正面回应“是否允许验车后付款”,仅机械式重复“车辆下线后需付尾款”的流程。
法律风险正在累积。多位律师指出,强制“先付款后验车”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的“霸王条款”。
社交平台上,“小米汽车霸王条款”话题累计播放量已超5000万次。有用户直言:“从手机到汽车,小米总在试探消费者的底线。”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小米汽车的交付政策正在考验其品牌根基。
服务落差成为最大隐患。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服务决胜”阶段,用格式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虽可能缓解短期产能压力,却会损害长期品牌价值。
监管风险正在酝酿。目前已有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若集体申诉规模扩大,可能引发对协议条款的强制性合法性审查。
信任修复需要透明沟通。小米汽车至今未就尾款争议作出正式回应。这种沉默可能被解读为傲慢,进一步激化矛盾。
在高端市场拓展的关键时刻,小米汽车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平衡工业化生产的效率逻辑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公平原则。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即将上市,据称其关注度已达SU7同期的三倍。若尾款争议未妥善解决,可能影响这款战略车型的市场表现。
二手市场SU7 Ultra价格跌破45万元,提车即亏损超10万元的现实,让不少预定车主陷入两难。维权群内一位车主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我可以亏2万定金,但你小米产出来交不掉,一台车要亏10万以上,鱼死网破。”
中金报告里24.2%的汽车毛利率数字,与社交平台超5000万次播放的“小米汽车霸王条款”话题,折射出小米汽车面临的双面现实。
业绩增长与信任流失正在两条平行线上狂奔。当交付量达到8.1万台的季度新高时,那些因拒绝提前付款被取消订单的消费者,已成为小米汽车狂飙路上被碾碎的石子。
议
网友热议
@唠小孩Fiona(IP京):
现金流吃相难看,拿用户当无息贷款池?签协议时销售口头承诺‘验车再付款’,条款里却埋着‘随时催款’的雷。玩文字游戏坑消费者,还拿《民法典》当挡箭牌——合法≠合理!支持车主集体诉讼!
@三单杠Ronan(IP川):
按每月3万订单算,一半人提前付尾款就能锁住18亿资金。产能爬坡缺钱直说,别把风险全转嫁给消费者!蔚来特斯拉验车才付款,小米‘颠覆传统’的方式真独特。
@袁伟刚weigang(IP鲁):
《消法》第26条明确禁止经营者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未验车先付款’剥夺知情权,涉嫌霸王条款!
@冉尔文84(IP皖):
首发加价5万抢Ultra,现在二手亏10万谁提车?小米用尾款逼人止损,车主用摆烂反制——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品牌信誉碎一地!
@陈岚Mignon(IP沪):
传统车企首付30%排产,尾款验车结清。小米一刀切‘全款预售’,把造车不确定性全甩给用户。工业效率≠践踏权益!
@Chlnano189(IPHK):
付定金→赌产能→赌尾款→赌质量。建议下次搞个‘648礼包’:10连抽必中车钥匙,歪了送充电桩碎片!
最后一条,
你人怪智慧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