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黄昏,总有几只麻雀在巡逻。它们比销售顾问还敏感,每当一辆试驾车发动,麻雀就懂今天又有人想买SUV。可这个9月的第二周,不知道是不是麻雀都困了——场地很冷清,合资品牌的销售员多半在玩手机,或者盯着在展示架旁踟蹰的小年轻,“你考虑哪款?”
如果把这个场景换算成数据,就是途观L以4000多辆的周销量,终于把RAV4荣放这位常胜将军按在了地板上摩擦。途观L不是靠什么魔法升级,它靠的是终端五六万的优惠和无数次耐心解释,像是市场里的老水手,哪怕刮风下雨也有办法让船继续开。荣放这台能加价的东瀛名将,眼看头发都快掉光了,优惠堪堪摸到了地板价——可就是这样,排名还被途观L超了过去。
其实在这个名单里,还有不少“老朋友”面色铁青。皓影混得第13,锐界第25,这成绩放在几年前,销售经理估计要请心理咨询师。就连CR-V也掉到了小众区,卖了一千多辆,跟同事吃串串都不敢点牛肉,要省着点。
你要问为啥?这事儿说复杂也简单,说简单也复杂。简而言之——合资SUV不降价没人看。价格战像流感一样蔓延,不死人才不掉队。途观L的五六万优惠,只能算是当前兵荒马乱里的“基础操作”;GLC和Q5L这些豪华品牌,干脆直接十几万砸下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快有点“人性尊严危机”了。
这场战役背后的逻辑,专业点说叫产品力塌方。RAV4荣放,曾经的理想型神车,现在内饰跟八年前一样坚决不变脸,智能化被国产的猛进甩成了追赶者。至于混动系统,在比亚迪DM-i的高压下也不见得多省油,甚至有点“人到中年,咬不动硬骨头”的意味。荣放的日子,像当年数学课上的优等生,忽然遇到了不会证明题的尴尬。
而丰田更高端的一批,比如汉兰达,榜单也逐渐消失,只剩下低端的锋兰达、卡罗拉锐放活得滋润。这里头的信号一点都不隐晦。合资品牌吸引力在向下游滑落,顶层的光环渐褪,底层的“便宜省心”反而成了主力口号。不信你去问问试驾的小青年,没人再对“品牌”有多炫目的幻想,都是精算师,卡着预算揣着手指头盘算“保养是不是还能再省点”。
本田的PHEV皓影版本价格又死贵,就像煤气灶上的锅,烧了一半就忘了加水,结果顾客摇头走人,销售员只能悄悄把失落埋在工服下面。美系呢?就剩昂科威Plus苦苦经营,靠着宽大后座和内饰点亮人生的小灯泡,勉强站在前十里。福特锐界L呢,换了混动也没能启动奇迹,“500多辆”像探照灯下的小刺客,不被发现也不出彩。福特总部大概率开完了季度会议,现在都在改水果拼盘标题,“期待下半年销售突破”。
豪华品牌也不是救世主。GLC、Q5L,优惠依旧比官方建议价低得多;价格的尊贵换来的是销量的惨淡和品牌脸面的微妙松动。在以前,GLC卖出那叫“捧场”,现在买到则像薅羊毛,“买车还是抢白菜”的既视感。
当然这一切的根本问题还得归功于国产新能源们的横空出世。理想、问界们,主打高配置和智能化,价格遥控器一开就推倒传统品牌二十万大门。合资SUV习惯了过去“躺着赚钱”,现在有点像在ICU抢救,药方只有一个,持续大降价。只是,这药吃多了也伤身,痼疾不医,系统崩盘早晚的事。
更黑色一点讲,现在车市评榜,不是看谁的技术领先,是看谁的去库存操作更机智。产品力拉满能多卖几台,优惠撑场面能不掉队;设计、智能,混动这些原本的“护城河”,现在都成了泄洪口,水倒灌,再怎么修补也不顶用。
从专业角度讲,产品生命周期到了瓶颈期,没人买账就该赶紧做改变。可是市场现实往往比技术进步还要无情。两年前丰田、本田还在讨论油耗,前年合资厂商还以电动化为突破口;今年呢,连营销方案的预算都得拿来做零首付分期套利。车企的“挣扎”够专业,但消费者的反应更直接——谁便宜,谁好修,谁可折价。品牌光环,可以挂在展厅,但挂在钱包里就不顶用了。
当然,这一切未必是合资车企的终局。从更深层来讲,汽车产业的洗牌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去泡沫”,优胜劣汰才是真理。只是这两年,合资市场的逻辑变得更像股市震荡,谁敢亏本买流量,谁能活得久。真要说销量榜就定了生死,其实也不至于——下一个风口也许就在下周,下一个爆款也许还在路上。
所以问题回到最初:市场真的只剩价格吗?品牌溢价还能撑多久?如果每一个推新品的决策都指向“更低价”,那么谁还为技术、设计和安全买单?未来的合资SUV,会不会变成售后服务的竞技场?还是有可能再起一次“技术爆发”,硬刚国产突击队?
眼下,这场“德日系比谁先熬不住”的比赛还在继续。麻雀在停车场依旧没失业,就是它们也学会了看优惠单,懒得再追试驾车。至于榜单背后的“真相”,或许只有下一个数据周期能讲清楚。你怎么看,市场是不是越来越没底线?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