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这茬儿,颇有嚼头。想当初,雷总在发布会上扯着嗓子喊“为发烧而生”,转头第一款车SU7就玩起了平替风。这还没完,第二款车YU7,直接瞄准了中高端,内饰谍照一出,那叫一个珠光宝气,续航也让人刮目相看。这波骚操作,着实让人有些云里雾里,小米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单看那些个琳琅满目的配置单,YU7确实有点唬人。什么PHUD抬头显示,什么800V高压平台,什么充电一刻续航四百五…听着跟星舰似的。更别提那个“星轨氛围灯带”,一千六百万种颜色,怕是要把蹦迪场子都给卷起来。可关键在于,这些个“赛博朋克”玩意儿,真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吗?还是说只是厂家用来噶韭菜的噱头?
要知道,现如今的新能源车市,那可是刺刀见红。特斯拉Model 3、极氪007,哪个是吃素的?都在二三十万这档口血拼。小米YU7想掺和进去,光靠堆料,怕是难以为继。毕竟,消费者又不傻,谁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说,小米的王牌是“人车家互联”。车机能遥控家里的电器,手机应用能无缝衔接,听着挺眉清目秀。但细琢磨琢磨,这真有那么刚需吗?有多少人会为了一个车载监视器,all in小米智能家居?这种“生态捆绑”,说白了,与其说是优化用户体验,倒不如说是变着法儿地增加用户沉没成本。
诚然,小米自有它的盘算。毕竟,SU7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数,先靠性价比抢滩登陆,再徐徐图之。YU7的横空出世,没准就是小米想昭告天下,它也能玩转高端局。但问题是,高端车可不是光靠硬件就能垒起来的。品牌力、口碑值、用户心智,这些都得靠时间沉淀。
与坊间认知相左的是,小米汽车这回遭逢的困境,可不止是技术层面的。更吃紧的是,如何洗脱消费者心中“平价替代”的既有印象。这就好比,一个人,素来以锱铢必较著称,冷不丁跟你说要请你搓一顿米其林,你信吗?
当我们一叶障目地将根源归咎于“技术短板”、“营销乏力”时,是否忽略了更深远的考量?归根结底,消费者对小米的品牌认知,早已深深地烙印在“高性价比”这几个字上。想扭转这种刻板印象,恐怕不是靠一两款高阶车型就能奏效的。
说句公道话,小米汽车的入局,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它给新能源车市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它倒逼其他厂商不断精进产品力,下调价格,最终受益的还是普罗大众。从这个维度来看,小米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回到开篇的问题,小米到底想干啥?或许,它自己也尚在摸索。但有一样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它正在戮力探寻自身的定位,试图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至于它能否如愿以偿,那就只能静候时间的裁决了。说到底,造车这事儿,可不是光靠PPT就能一蹴而就的。
就像一开始说的,小米这事儿,颇有玩味。将来的走向?谁知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