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电动车还被当成省钱利器,如今却被不少人吐槽成了“消费刺客”。最近有不少车主发现,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服务费已经超过2元/度,加上电费,一次充电动辄花上近百元,每公里成本甚至赶超燃油车。一位特斯拉车主晒账单57度电,电费才28.5元,但服务费高达114元,占总价80%。网友打趣“以前笑油车主加不起油,现在电动车主都快充不起电了。”
充电费用的组成方式一直不透明。表面上,电费由国家统一定价,通常在0.4~0.6元/度之间,但服务费却完全放开,由运营商自行定价。过去,充电桩企业为了抢市场打起了价格战,服务费甚至低至0.3元/度。如今竞争格局稳定,头部企业开始大幅提升服务费,收割用户红利。
资本的本性始终是逐利。以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多年持续亏损。例如特锐德2022年净亏损2600万元。为了扭亏为盈,提升服务费成了运营商的主要手段。
政策方面同样起推波助澜作用。自2023年起,大型充电站被划入工业用电类别,电价也随峰谷波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运营方成本上涨30%,这部分压力全部转嫁到车主身上。
买电动车时,大家无不是看中“一公里只要一毛钱”的低成本承诺。但实际体验却往往让人失望。
城市日常通勤倒还友好自家充电桩谷电只需0.3元/度,百公里下来花费不到10元;
高速公路情况尴尬服务区充电2.6元/度,百公里成本大约40元,等同燃油车6L油耗;
隐形成本同样不可忽视电动车保险每年比油车贵约2000元,三年保值率低到40%,而电池更换的高价则像定时“雷”一样悬着。
电动车行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资本推动下的圈地竞赛。早期靠政策补贴和低价策略快速圈粉,等用户规模上来,马上反向涨价回血。这种套路其实和共享单车、网约车平台如出一辙。
为什么资本集中涌入电动车?燃油车产业链早已成熟,后进入者分不到蛋糕,而电动车领域还充满不确定性智能化、动力电池、补能网络……各式新故事可讲。特斯拉靠概念市值飙升,国内新势力纷纷模仿,先抬估值,再考虑盈利。
泡沫终归会破灭。随着充电成本逼近甚至超越油费,保值率持续走低,消费者也开始变得理性。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放缓,已经发出了信号。
电动车未来要想赢得市场,不能只靠炒概念造声势。充电价格涨至2元/度、所谓的省钱优势成伪命题之下,消费者关注的将是硬核性价比,而不是炫酷发布会。一句网友的话点出了症结“如果电动车连省钱都不占优,那还剩什么?续航焦虑?排队充电?还是担心自燃?”
短期来资本可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但如果行业无法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电动车的“新能源”光环终究会褪色,成为资本游戏背后的遮羞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