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绍甬高速150开放在即,十万轩逸和百万SU7同台竞速,4.2亿一公里的路面下,谁在裸泳谁在狂欢?

杭绍甬高速150开放在即,十万轩逸和百万SU7同台竞速,4.2亿一公里的路面下,谁在裸泳谁在狂欢?

上个月在德国出差,租了台3系,不限速路段油门踩到190。那一瞬间方向盘开始轻微抖动,后视镜里的景物模糊成一条线,心跳能听见在耳膜里砰砰作响。旁边超车道一台保时捷呼啸而过,目测得有220。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他妈不是开车,是在刀尖上跳舞。回国后听说杭绍甬准备开到150,心情挺复杂的。

前两天在服务区抽烟,听俩哥们儿为这事儿杠上了。一个说终于能撒开跑了,一个说这是变相筛选驾驶员。我没插话,只是想起德国那段经历,还有那些看不见的门道。

德国人搞不限速这套,表面风光无限,背后讲究多了去了。那60%真正敞开的路段,车道宽度3米75,中间隔离带6米,路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咱这边有些老路段,接缝过去车都能跳起来。更别提他们那驾照考试,平均学一年,路考通过率不到一半。这些基础条件不到位,光把数字改成150,有点悬。

杭绍甬高速150开放在即,十万轩逸和百万SU7同台竞速,4.2亿一公里的路面下,谁在裸泳谁在狂欢?-有驾

车的问题就更现实了。轩逸那种1.6L,120巡航转速都快4000了,再往上提转速,发动机怕是要罢工。我有朋友开这车跑过一次长途,回来发动机舱那股焦味儿,停了两天才散。反过来看那些性能车,小米SU7设计极速265,让它憋在120确实有点委屈。所以这事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有些车天生跑不了那么快,有些车天生就该快。限速一提,路上的车自然就分层了。

电车的麻烦不太一样。Model Y那种,120能跑550公里,提到150可能就350了。空气阻力跟速度是平方关系,这是物理定律,谁都绕不过去。关键是现在服务区那些充电桩,功率大多在60到120千瓦,充一次电得等多久?高速上最难熬的不是没电,是排队充电那个煎熬。倒是增程式的车占了便宜,理想L6那种1390公里综合续航,算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说实在的,让我最在意的不是车能不能跑,而是人行不行。150跑习惯了,下高速进市区,100的速度会不会觉得像在倒车?这种速度错觉不是说着玩的。而且咱这驾照考试那难度,跟德国比…算了,这话题不展开了。

天气因素更要命。上次在杭州湾大桥遇阵雨,那个横风,方向盘得死死攥住。资料上说15米每秒的侧风,SUV在150的速度下能横向偏移2米4,比车道都宽。雨天就更夸张了,10毫米的降雨量,150的制动距离比干地面多出82%。这些数据看着冰冷,但每一个百分比背后都可能是条人命。

杭绍甬高速150开放在即,十万轩逸和百万SU7同台竞速,4.2亿一公里的路面下,谁在裸泳谁在狂欢?-有驾

杭绍甬那条路据说每公里砸了4个多亿,路面、护栏、摄像头全套升级。问题来了,全国那么多高速,都按这标准改?钱从哪儿来?去年有个调研,62%的人支持提速,但只有23%愿意为此多交钱。人性就是这么矛盾。

更玩味的是,广深沿江那边已经试点150了,结果真敢长期保持这速度的车只有12%。大多数人还是在120到130之间晃。这说明什么?可能很多人要的不是真开那么快,而是“我能快”这个权利本身。就像健身卡,办了心安,去不去另说。

保险公司早就在算账了。限速一涨,事故率预估涨60%,保费跟着涨三到五成。你省下的那点时间,够不够多交的保费,自己掂量。而且责任认定会变得更复杂——自动驾驶系统在150失效了,算谁的?现在那些L2,130以上识别率都打折扣,变道得犹豫好几秒。指望它在150的速度下接管,我还需要点勇气。

杭绍甬高速150开放在即,十万轩逸和百万SU7同台竞速,4.2亿一公里的路面下,谁在裸泳谁在狂欢?-有驾

车企倒是看到了机会。150一开放,麦弗逊悬架肯定不够用了,得上双叉臂或多连杆。单活塞卡钳也得换成四活塞,一台车成本至少多2000。NVH也要重新调,风噪在150是主要声源,玻璃得加厚3到5毫米。这些成本最后都得消费者买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能倒逼整个行业升级。

前几天车友群里有人说,等自动驾驶成熟了这些都不是事儿。我没接话。技术再先进,物理定律改不了,人性更改不了。能跑150当然好,但前提是别让每次上高速都像在赌命。

服务区那俩哥们儿最后也没争出结果,各自上车走了。我掐灭烟头,也发动了车。油门踩多深,心里得有杆秤。这杆秤的刻度,不在速度表上,在别的地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