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

夜色降临在圣保罗南部,Tavares Multimarcas的展厅依旧灯火通明。

那辆灰黑色的比亚迪Shark就停在最醒目的位置,轮胎还带着刚下货车的新泥点。

销售员无精打采地倚在门口,手里攥着一沓优惠清单,犹豫着要不要再刷一遍朋友圈。

门外的雨淅淅沥沥,远处有柴油皮卡隆隆驶过,车主探头,好奇地打量着这头异国“鲨鱼”,却最终只是冷冷按了两下喇叭,绝尘而去。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如果我是那个负责比亚迪巴西市场推广的产品经理,此刻会不会也有些迷茫?

一年前意气风发,坚信新能源是浪潮。

现在,面对一辆原价近50万人民币、如今大甩卖优惠9万元还无人问津的Shark,会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战场?

事实摆在眼前。

比亚迪Shark在巴西上市一年,销量惨淡。

2024年卖了313辆,这成绩要是放在国内,怕是连某四线城市的新能源小面都不如。

同期丰田Hilux的销量,轻松碾压,三万六千多辆,数字大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多加了个零。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折扣力度令人咋舌——终端价比官方价低了将近九万元人民币。

有点像高考成绩出来后,豪掷学费的复读生,在招生老师面前被明码标价:来吧,优惠打骨折,只要你肯来。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但问题的根,却远不止于价格本身。

这里有一串清晰的证据链。

一、巴西市场对新能源皮卡并不买账。

柴油发动机有着几乎宗教意义的群众基础,皮卡不烧柴油就像巴西球员不会倒钩,大家都觉得哪儿不对劲。

二、进口车征税高筑墙,Shark的定价直接被推高到本地用户难以承受的水平,定价和定位像是拿着北上广的房价去三线城市卖别墅。

三、市场结构的惯性。

在巴西,皮卡更多是生产工具而不是“朋友圈炫耀包”。

能拉货、能进山、还得油耗低、价钱便宜、修车容易。

这种思维一旦形成,外来者想要用“高技术”或“环保”去搅局,往往被贴上水土不服的标签。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对比来看,比亚迪在澳大利亚的定价只有人民币26.7万元,皮卡用户的消费心理、基础设施配合、电动车接受度又完全不同。

澳洲人对插电混动皮卡愿意买单,不是比亚迪做得多好,而是那里的土壤适合种这类技术。

在巴西市场里,Shark的角色更像一位来错了盛宴的素食厨师,手里端着精致沙拉,却忘了客人只想要牛排。

这就引出一个行业常识:再强大的技术和品牌,一旦脱离了本地消费心理、监管环境、渠道基础和价格结构,就像高铁开进村路,速度很快,路却太窄。

比亚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陷进异国市场“本地化陷阱”的中国品牌。

曾几何时,合资车企带着全球平台、全新动力总成杀入中国,最后被“国人喜欢大空间、低油耗”的消费习惯折腾得灰头土脸。

现在,轮到中国品牌出海,才发现历史总是押韵。

或许有人会说,降价总有用。

有些经销商干脆把Shark甩到31万雷亚尔,打了近七折。

可是,消费者真的会被这种“跳楼价”打动吗?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未必。

性价比并非灵药,尤其在皮卡这种强工具属性的产品上。

在巴西的现实还很骨感: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用车需求务实、对新能源心存疑虑,甚至维修和二手残值都是要算账的。

你拿电动卷轴和8年电池质保去和Hilux的“只要柴油不断,开到天荒地老”拼,故事性强,实际竞争力却被市场的钢筋水泥压扁。

当然,比亚迪也不是全军覆没。

Dolphin Mini在巴西电动车市场屡登销量榜首,说明电动车在小车领域依然大有可为。

只不过,皮卡这道“硬菜”,需要的不是“加辣”这么简单。

比亚迪也很快反应,准备在巴西推出一款尺寸更小、定价更低、适合本地路况和用车需求的新皮卡,还会在巴西本地工厂生产组装。

这才是“看清案发现场,调整作战方案”的明智之举。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写到这里,难免有些自嘲。

我们总以为技术创新就是通关密码,殊不知世界这么大,“理想型”消费者只存在于PPT里。

市场如江湖,每座码头都有自己的水土、黑道、地头蛇。

你带着东方式的“降维打击”去撞西方式的“稳如老狗”,往往会被现实拍成一片。

这场比亚迪Shark的巴西折扣秀,更像一出国际品牌出海的“行为艺术”——在市场逻辑面前,情怀和自信都得打折出售。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

比亚迪明明在巴西建立了不错的品牌基础,小车卖得风生水起,皮卡却意外折戟。

这和我们常说的“品牌力”之间,并不是简单加法。

不同品类、不同细分市场,品牌资产就像银行卡里的不同账户,不能自由转账。

比亚迪Shark巴西降价,优惠约9万元,销量有望提升-有驾

试图用新能源小车的成功经验去复制皮卡市场,结局就像用身份证进银行存钱,却发现柜员要你出示行驶证。

更深一层来看,这也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各地,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监管政策、产业链结构时,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重启认知。

比亚迪们必须反复“踩坑——修坑——变道”,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别忘了,全球车企巨头们也都经历过无数这样的跌倒和翻身。

至于降价本身,我并不觉得是坏事。

价格调整,本就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市场信号。

不必讳言,也无需羞愧。

问题在于,这种“止血式打折”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只有等到比亚迪的小皮卡上市、工厂本地化生产推进、产品力和本地需求接轨,才谈得上真正的逆转。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你是巴西的皮卡买家,面对一辆价格诱惑、技术先进、但维修网点稀疏、二手价格未知的比亚迪Shark,你会心动吗?

还是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继续选择那台皮实、可靠、不时髦但令人安心的丰田Hilux?

市场从不以我们的理想为转移。

真正的答案,永远写在那些不起眼的、泥泞的巴西乡间小路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