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这句老话,套用在汽车马力上,简直是字字珠玑,道尽了其中深意。
我们浸润在信息洪流中,关于汽车马力高低的论战,时常甚嚣尘上。有人高呼马力至上,推背感乃是驾驶乐趣的极致;亦有人轻描淡写,日常代步,够用便好。每每阅及此类言论,我总不禁莞尔,因其间多有“纸上谈兵”之嫌,与真实驾驭感受相去甚远。
---
近来偶阅一篇热帖,细究“190匹马力和237匹马力开起来有何分野”。评论区众声喧哗,观点如潮。有人掷地有声:“对于真正驰骋于路面而非键盘论驾者而言,半数以上之人难辨其间差异。日常行车,油门半踩足矣;高速超车,亦不过2/3油门已是极限。”此语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芸芸众生,有几人能将车辆马力悉数压榨?城市间走走停停,高速路超个车,全数马力倾泻而出的机会,着实凤毛麟角。
更有老司机以卡车为例,言及解放CA10仅110马力,而解放141则达135马力。按理,141马力更强应更易驾驭,然实情如何?“低速或起步时,不少人反觉CA10更趁手,唯驰骋起来,CA141方显平稳。”这便昭示了何物?观车之劲道,绝非单凭马力数值可定。扭矩、传动比等参数,方是决定车辆实际表现之关键。此番道理,犹如评判健硕体魄,仅凭肌肉维度实难尽览,更需考量其爆发力与耐力。
尤为引人入胜者,莫过于以奥迪A4L与凯迪拉克CT5作比:“同级别同纵置平台,190马力的A4L足以甩开237马力的CT5。”此语无异于对“唯马力论”者当头棒喝。马力数据纵使光鲜,实际驾驭体验方是硬道理。此理亦可类比智能手机,处理器参数再高,若系统优化、屏幕显像、拍照效能不佳,使用体验又从何谈起?
当然,亦不乏亲历者现身说法,道出从马自达CX-5转向特斯拉Model Y之感受:“昔日座驾马自达CX-5,1.7吨2.5排量,空调开启,油门到底,实则无甚卵用。及至特斯拉Model Y,2吨3.0,百万元以下之车,欲超谁便超谁。”电动车加速迅猛之优势,跃然纸上。然细思之,此般“想超谁便超谁”之快感,于日常通勤中又能体验几何?恐多数光景,吾辈皆陷于拥堵之中,与马力之大小,并无甚紧密关联。
---
有人直言不讳:“除了费油,并无区别。且马力之于城市驾驶,基本无用。”此言虽粗犷,却蕴含至理。大马力车辆驰骋于都市,走走停停,油耗陡增,这金钱耗费是否值得,恐唯有车主心知肚明。吾辈驾车,更多为求安全高效抵达目的地,而非展示车辆极限性能。
我尤为赞同评论区一网友之洞见:“多数人根本无须纠结马力大小。单说红绿灯起步,除非遇着同道中人,否则九成情况下,吾之1.5L车起步足可快过旁车。吾车已过路口,车队方才挪过标线,磨磨蹭蹭,明眼人皆知此言不虚。”此语虽显冲撞,却句句在理。多少人购得大排量、大马力座驾,结果在红绿灯前起步慢如蜗牛,唯恐多踩一脚油门徒增油耗?此般阻碍通行效率之举,实则较马力大小更令人恼火。吾辈非为竞速,然至少当保障基本通行效率。
所以啊,这马力大小,恰如人生万千选择。追求极致性能,固然能带来瞬时之愉悦,然多数时刻,吾辈真正所需者,乃是契合自身、务实、高效之物。我们常为那些虚无缥缈之“数据”与“虚荣”,盲目追逐超出实际需求之事物,结果反而徒增负累。
---
回顾吾辈生活,是否亦常陷入此般“马力焦虑”?我们是否总盯着他人的豪宅、名车、高薪,却忽略了自身真正之所需与感受?是否亦为追逐所谓之“成功”,而致身心俱疲?
莫为华丽之参数蒙蔽双眼,亦莫为他人之“炫耀”所裹挟。人生这辆座驾,最要紧者,乃是你驾驭得否平稳,驰骋得否顺心。那些所谓之“大马力”,多数时刻,不过是画蛇添足之负担。寻得契合自身之节奏,过上心之所向之生活,方为至要。毕竟,谁不想在人生之途上,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