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

最近几年,咱们身边开车的朋友,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聊起买车,话题总绕不开新能源。

您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十年前大家还在羡慕邻居家的丰田普锐斯、本田雅阁混动,觉得那车真省油,是高科技的代表。

可现在呢,满大街跑的比亚迪秦、宋,还有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它们都带着一个大大的电池,纯电能跑个一百多公里,上下班通勤基本不烧油,这一下子就把用车成本给打下来了。

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有驾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混动王者”日系车,它们在插电混动这个新赛道上,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声音,推出的车型要么纯电续航短得可怜,要么就是价格没啥优势。

很多人就纳闷了,不就是把电池加大点儿嘛,这技术上有多难呢?

怎么当年那么厉害的日本车企,现在就跟不上趟了?

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一句“保守”或者“傲慢”就能说清楚的,它是一连串技术思路、成本算计和市场判断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结果。

首先,咱们得明白,日系车企当初研发混动技术,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插电混动,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核心目标,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千方百计地省油”,而不是“尽可能地用电”。

就拿丰田那套大名鼎鼎的THS混动系统来说吧,它里面的电池,角色定位更像是一个“能量周转站”,而不是一个“能量仓库”。

它的作用是在你踩刹车、车子减速的时候,把多余的能量回收储存起来,然后在你起步或者需要急加速的时候,再把这点电能放出来,帮发动机一把,让发动机尽可能地工作在最省油的那个状态。

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有驾

所以,对它来说,一两度电的小电池就完全够用了,因为它就是用来进行这种快速、小额的能量“吞吐”的。

如果你非要给它装上一个十几二十度电的大电池,那就像给一个短跑运动员背上一个沉重的大背包,车子重了好几百斤,日常用油行驶的时候,反而会因为负重增加而更费油。

这就完全违背了丰田设计这套系统的初衷,工程师们追求的那种精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了。

本田的i-MMD系统也是类似的道理,它的工作模式在大多数城市路况下,更像一个增程式电动车,发动机主要负责发电,然后用电机驱动车轮,追求的是平顺和高效。

电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保证电机随时有充足的电力可用,同样不需要储存大量的电。

日产的e-POWER就更纯粹了,发动机从头到尾就是个发电机,跟驱动轮没有任何关系。

在它们的这套技术逻辑里,电池始终是个配角,是为了让油用得更有效率而存在的。

所以,让他们把电池做大,就等于要推翻自己过去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全球市场被证明非常成功的一整套技术体系,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大零件那么轻松,整个动力系统都要重新设计和匹配。

其次,咱们得聊聊成本这笔账,日本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

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有驾

从商业角度看,他们做的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用一个小电池,增加的成本不高,但能换来非常明显的节油效果,比如百公里油耗从8升降到4升多。

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市场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换成大电池,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个十几度的电池包,成本可能就要增加好几万块钱,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来承担,车价一下子就上去了,很多原本的潜在客户可能就因为预算问题被挡在门外了。

而且,就像前面说的,背着大电池用油跑,油耗表现可能还不如原来的小电池混动版,这就让追求经济性的消费者觉得不划算了。

在日系车企看来,这种投入巨大、收益不确定,甚至可能影响产品核心优势的事情,他们是不会轻易去做的。

再者,日系车企的全球化战略也限制了它们的选择。

丰田、本田这些品牌,它们的一款车,比如卡罗拉或者思域,是要卖到全世界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

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有驾

在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很多地方,充电设施并不像中国这么普及,一个不需要充电、加油就能跑、而且极其省油的混动车,显然适应性更强,是更受欢迎的“全球通”产品。

如果专门为了中国市场去深度开发一套大电池的插电混动系统,就会打乱它们全球统一的产品平台和生产节奏,这对于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另外,在供应链上,当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借助国内市场的东风,把大容量动力电池的成本做得非常低的时候,日本的电池供应商其实并没有跟上这个节奏,导致日系车企在采购大电池方面,既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规模优势,反而受制于人。

然而,以上这些技术、成本和全球战略上的考量,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但最关键、最致命的,还是他们对中国这个特殊市场的几次重大误判。

首先,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政策的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给新能源车一个绿色牌照、免一些税,可能只是一些鼓励措施。

但他们没能深刻理解,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一张牌照的价值有多高,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绿牌”不是一个选项,而是获得购车资格的唯一途径。

而这个资格,又和纯电续航里程牢牢绑定,50公里只是个及格线,没有100公里以上的续航,就很难在市场上获得真正的竞争力。

其次,他们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用车智慧。

日系车错失良机,因保守傲慢不放大电池,插混市场拱手让人-有驾

日系车企可能还停留在“插混是为了更省油”的思维里,但中国的用户早就把插混车玩明白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用车模式:“短途用电,长途用油”。

大家每天上下班通勤,可能也就三四十公里,完全用家里的低价谷电,用车成本极低,比坐地铁还划算。

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出远门,它又能像油车一样加油就走,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全能需求,是日系那种纯电续航只有几十公里的“弱混”无法满足的。

你充一次电,可能刚开到公司电就用完了,失去了用电的经济性,体验非常糟糕。

最后,也是最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本土电池产业链的惊人发展速度。

当比亚迪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把一款插电混动轿车的价格直接打到10万元以下时,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都被颠覆了。

日系车企引以为傲的成本控制体系,在中国强大的电池、电机、电控产业链面前,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他们还在为增加几度电的成本而犹豫不决时,中国品牌已经能以更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续航长得多、体验好得多的产品。

可以说,日系车企在混动领域的巨大成功,反而成了他们转身的包袱,让他们被困在了过去的成功经验里。

当市场的大风从“省油”刮向“可电可用”时,他们没能及时调整航向,错失了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抢占先机的宝贵窗口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