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风阻系数已成为车企宣传的一大亮点,但其背后却暗藏诸多玄机,引发消费者对车企宣传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风阻系数:电动车续航的关键
风阻系数(Cd)是衡量车辆行驶时空气阻力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正面空气阻力=(风阻系数×空气密度×车头投影面积×车速平方)÷26。对电动车而言,车速超 80km/h 时,超 60% 的能耗用于克服空气阻力,风阻每降 0.01Cd,续航可提 5-10 公里。因此,车企纷纷将 “低风阻” 作为卖点,如特斯拉 Model 3 的 0.23Cd、智己 L7 的 0.21Cd 以及小米 SU7 宣称的全球最低 0.195Cd。
然而,风阻并非越低越好。F1 赛车风阻系数高达 1Cd,靠尾翼增下压力防高速发飘;家用车若一味追求低风阻,可能牺牲车内空间与行驶稳定性。
车企参数 “内卷”:数据真假引争议
近年来,国产电车风阻系数不断刷新纪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实测与官宣差距大:五一期间,汽车博主 “苏黎世贝勒爷” 测得阿维塔 12 风阻系数为 0.28Cd,与官方宣称的 0.21Cd 相差 30%,与 20 年前帕萨特 B5 的 0.28Cd 相当,引发广泛关注。特斯拉 CEO 马斯克还转发了相关视频,致国产电动车技术真实性被推上风口浪尖。
测试条件 “猫腻” 多:速度差异:中汽研标准测试速度为 120km/h,而小米 SU7 的 0.195Cd 基于 160km/h 测试,远超国内高速限速。通常,车速越高,测得的风阻系数越低,部分车企利用这点,在高速条件下测试以获更低风阻系数。
行业沉默背后的利益链
风洞实验室依赖车企订单,不愿得罪 “金主”。车企间也默契 “互不拆台”,形成数据内卷的恶性循环。
消费者避坑指南:别被 “美颜数据” 唑
- 看测试条件 :确认车企是否注明测试速度及是否开启主动格栅等配置,参考中汽研等权威机构认证数据,而非单一宣传。
- 理性看待续航提升 :风阻系数主要影响高速续航,日常驾驶中,脚法、路况等因素更为关键。
- 多维度试驾体验 :关注实际风噪、高速稳定性等,而非仅看参数表。
行业反思:数据透明化是长久之计
此次风波暴露了新能源行业的 “参数内卷” 乱象。车企若继续用 “美颜数据” 误导消费者,将透支信任。只有公开透明的测试流程和统一标准,才能让技术竞争回归良性轨道,促使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结语
风阻系数是技术实力的体现,而非营销噱头。消费者购车时要记住:“实验室数据如美颜照片,真实体验才是硬道理”。在关注风阻系数的同时,更应综合考虑车辆的实际性能与自身需求,理性做出购车决策。
#阿维塔再回应网传风阻系数造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