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像解谜,开门靠猜谜”。网约车司机们无奈地在车上贴上提示贴纸,教乘客如何打开那些隐藏式门把手。北方冬季,车主们需要拿着温水壶或吹风机对付被冻住的门把手,上演日常“破冰行动”。更严重的是,在事故现场,这些设计可能直接威胁生命。据测试,隐藏式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传统机械把手的98%。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曾经风靡一时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将退出历史舞台。
01、安全隐患:从便利设计到安全威胁
隐藏式门把手最初作为高端车型的象征,被特斯拉等车企广泛采用,随后迅速普及到众多新能源车型。据统计,今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高达约60%。这一设计被宣传为能够降低风阻、提升续航里程,并赋予车辆科技感和仪式感。然而,这些所谓的优势在实际使用中显得苍白无力。

根据行业测试,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的影响其实不到0.1%,对续航增益可以忽略不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风阻省的那点电,还不够空调多开十分钟。”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其安全隐患。多数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缺乏机械冗余设计,碰撞断电后直接失效。在北方地区,隐藏式门把手的冻住故障率高达37%。
山西一起新能源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辆电路中断导致电动把手无法弹出,3名乘员因救援延误不幸遇难。类似案例近年来并不罕见。2022年,广西一辆雷克萨斯LM发生碰撞后车门锁死,救援人员被迫破窗施救。这些事故暴露了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的致命缺陷。
02、新规内容:机械冗余与操作空间成硬性要求
工信部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痛点。这份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两大原则:机械冗余和操作空间。针对车门外把手,新规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这意味着即使车辆断电或发生碰撞,救援人员也能从外部打开车门。同时,新规明确规定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这一尺寸确保了成年人可将手指伸入并有足够着力点拉开车门。对于车门内把手,新规同样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门内把手,且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如果车辆装备了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必须同时配备机械式内把手作为应急装置。新规还要求车门内把手位于无遮挡的位置,确保乘员直观可见,并需要配置必要的提示标志。这些标志在夜间或阴暗情况下也应清晰可见。
03、行业响应:从全隐藏到半隐藏的转变
尽管新标准尚未正式实施,但汽车行业已经迅速响应。近日发布的多款新车,均已开始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根据公开报道,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von Holzhausen透露,公司正在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并正在研究中国市场对车门把手的诉求。一些中国品牌已经提前布局。长安第四代CS75PLUS采用的旋转隐藏式门把手实现了“通电可迎宾,断电可机械”,既保留了科技感,又确保了安全性。应对低温场景,这款车的门把手破冰力度达到84N,超越行业标准68%。
业内人士分析,新规的实施将导致汽车制造成本发生变化。隐藏式门把手成本占比可能从0.3%升至0.7%,模具开发周期延长15%-20%,低价车型可能回归传统设计。
04、深远影响:汽车设计理念的理性回归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上是汽车行业“形式主义”设计倾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控屏取消实体按键导致驾驶分心,单踏板模式导致误操作、无边框车窗密封缺陷等问题频发。许多所谓的“设计创新”都在背离汽车这一交通工具安全第一的本质属性。工信部新规的出台,不仅是对单一零部件的规范,更是对汽车行业设计理念的纠偏。
标准起草组在编制说明中表示:“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根据标准起草组的建议,新规将设过渡期:新申请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第7个月需满足全部要求;已获批车型则有19个月过渡期,最终在2028年7月1日前需符合新规。这一过渡期安排给了车企足够的调整时间,同时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行业实际发展的务实态度。
未来,当新规全面实施后,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将不再需要担心冬天门把手被冻住无法开启的尴尬,也不必担忧在紧急情况下因找不到门把手而延误逃生时间。安全兜底,体验过关将成为汽车设计的新标准。那些曾经因隐藏式门把手而打不开车的乘客,那些在寒风中拿热水浇灌门把手的车主,将迎来更加实用安全的汽车设计。
所有不以安全为前提的创新,都是不负责任的冒险。汽车之美,终究应建立在生命安全这一基石之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