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一家照相馆,名字从活佛改成了东风!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广西玉林,曾经有个地方,能把你的喜怒哀乐、青春年华都给定格下来,而开创这一切的,竟然是个外号叫“活佛”的广东人。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1932年,一个叫彭肇基的广东海陆丰人,带着一身的手艺来到了广西。他先是在北流开了家照相馆,他堂弟彭俊清呢,也在玉林城区盘下个铺面,哥俩的店,用的都是同一个名号——“活佛照相馆”。
为啥叫这么个名字?这里头的说法就有意思了。有人说,是彭肇基师傅长得慈眉善目,跟庙里的弥勒佛似的,街坊邻里开玩笑叫他“活佛”,他干脆就拿来当了招牌。
还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更有点玄乎的意境。“活佛”,不就是活着的佛祖嘛,在玉林土话里叫“生菩萨”。取这个名,图的是个好彩头,意思是拍出来的照片,能把人的精气神都留住,活灵活现,永远不褪色。
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这“活佛照相馆”一开张,算是给玉林这座千年古州,掀开了用光影记录历史的新篇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照相还是个稀罕玩意儿。很多人对那个能“勾魂”的黑匣子又好奇又害怕。敢走进照相馆的,都是思想开明、愿意尝鲜的人。
可这好日子没过多久,战火就烧过来了。日本人一打来,生意还做个什么劲。城区的“活佛”只能关门大吉,搬去了湛江;北流那家,也一路西迁,跑到了贵州的安顺避难。一个时代的光影,就这么被战火给打断了。
熬啊熬,总算熬到了抗战胜利。在外面漂泊多年的彭肇基师傅,心里还是惦记着玉林。1948年,他带着在广州积攒的经验和更先进的设备,杀回了玉林城。
这次他选了个绝佳的位置,就在城中心最热闹的十字街口。金字招牌“活佛照相馆”一挂出来,整个玉林城都轰动了。
那场面,家伙,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彭师傅从广州带来的那套摄影手法,在当时的玉林简直是降维打击。什么叫布光,什么叫构图,什么叫氛围感,玉林人算是开了眼。照片里的人,不再是呆板地站着,而是有了情绪,有了故事。
这种带点“洋味儿”的新潮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顾客的心。“活佛”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名气也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很快就成了玉林照相界的头把交椅,在整个广西都排得上号。
生意好了,自然有人眼红。一时间,广东商人和玉林本地的生意人,都盯上了这块肥肉。“蝶蝶”、“兄弟”、“秀兰”……五花八门的照相馆,跟雨后春笋一样,在玉林城里冒了出来。玉林照相业的第一个春天,就这么来了。
一晃眼,天就变了。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得跟着新规矩来。私人工商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活佛”这样的大户自然首当其冲,搞起了公私合营。
那些规模小点的照相馆,比如“蝶蝶”什么的,也都被合并了进来。人一多,队伍壮大了,再叫“活佛”这个带点封建迷信色彩的名字,就不太合适了。于是,大家一合计,改名叫“大众照相馆”,为人民大众服务嘛,多贴切。
后来,改造的步子更快了,从公私合营彻底变成了国营。名字又得改。那时候,一句口号响彻云霄——“东风压倒西风”。这是领袖在1957年访问苏联时,引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出的著名论断,意思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已经超过了资本主义阵营。
得,就叫“东风”吧!“东风照相馆”,这个名字,从此就刻在了玉林城的记忆里,成了几代人心中温暖的符号。
成了国营的“东风”,那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字招牌”。设备最好,师傅手艺最精,照片质量没得说。不光城里人认,照相馆还经常组织队伍,下到各个乡镇,把照相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每到逢年过节,想拍张全家福,那你可得赶早。照相馆门口的队伍,能从街头排到街尾。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大人们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等待着摄影师傅按下快门的那一神圣时刻。
“东风”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临街的大橱窗。师傅们会把拍得最好的照片,放大后摆在里面。谁家的姑娘长得俊,谁家的小子考上了大学,谁家添了新丁,往橱窗里一看,全知道了。那块玻璃窗,就像是玉林城的“朋友圈”,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幸福和骄傲。
一个小小的照相馆,名字从“活佛”到“大众”,再到“东风”,这里头藏着的,哪是什么商业经,分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史。从一个带有个人色彩和宗教意味的雅号,到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大众”,最后变成一个充满政治豪情的“东风”,每一次更名,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这块招牌,就像一块历史的活化石,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国家在一个世纪里的风云变幻和思想变迁。那些被它定格的黑白或泛黄的影像,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的私人记忆,串联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集体传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