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小米SU7比特斯拉Model3好开,后者销量领先但优势缩水

“我不承认! ”当网友在评论区质问汽车博主陈震“特斯拉Model 3是否比小米SU7好开”时,他毫不犹豫地抛出这个回应。

陈震:小米SU7比特斯拉Model3好开,后者销量领先但优势缩水-有驾

他给出的理由直指特斯拉的软肋配置。 在电动车竞争白热化的2025年,一款国产新车竟在“好开”这个核心体验上公开叫板行业标杆,9月的销量数据显示,两者的差距仅有773辆。 这场争论早已超出单纯参数对比,变成了一场关于驾驶本质的讨论。

陈震的观点十分明确:好开不等于赛道性能。 他强调这是纯主观感受,没有统一标准。 他个人偏爱“车尾走得快”的操控感,但也承认这种偏好可能导致其他驾驶者在第一个弯道就冲出赛道。

这种主观性在2024年他评价小米SU7赛道事故时已有体现,当时他将刹车皮热衰减归因于赛用与民用的正常差异。

对于日常驾驶,陈震认为舒适性和智能化才是关键。 他特别提到小米SU7拥有纽北赛道调校背书,反问“Model 3呢? ”这种对比引发网友反驳:F1赛车赛道表现强悍,但普通人难以驾驭。 这场争论凸显了评价标准的分歧,是极限性能还是日常实用?

从配置数据看,小米SU7确实展现后来者优势。 特斯拉Model 3在9月卖出20352辆,虽然领先小米SU7的19579辆,但同比下滑15.2%,小米则增长44.4%。 这种销量变化反映市场对新老势力的重新评估。

具体到车辆性能,小米SU7 Max版采用双电机全轮驱动,功率673马力,零百加速2.78秒,CLTC续航800公里。

陈震:小米SU7比特斯拉Model3好开,后者销量领先但优势缩水-有驾

对比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的331千瓦功率和3.8秒加速,小米在参数上领先。 充电技术上,小米的800V高压平台支持5分钟补充200公里续航,特斯拉依赖其250千瓦超级充电网络。

智能化方面,小米SU7的澎湃OS与小米生态深度整合,支持手机、平板和智能家居无缝连接。

特斯拉系统更注重简洁性,但在中文语音识别等本地化适配方面存在差距。 这种差异体现两者不同的产品逻辑:小米强调生态协同,特斯拉专注驾驶本身。

底盘调校哲学上,小米SU7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挂由保时捷工程团队参与调校,追求运动与舒适平衡。

特斯拉Model 3悬挂偏硬,路感清晰但滤震较差。 这种区别在日常驾驶中尤为明显,经过颠簸路面时,SU7的CDC减震系统提供更柔和的体验。

刹车系统争议体现了两车不同的极限表现。 陈震在2024年评论小米SU7赛道事故时指出,原厂刹车皮热衰减是正常现象,强调赛用与民用差异。 这种解释虽有其道理,但也反映车辆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边界。

陈震:小米SU7比特斯拉Model3好开,后者销量领先但优势缩水-有驾

特斯拉依靠先发优势和充电网络维持地位,小米则凭借性价比和生态吸引力快速追赶。 9月销量差距773辆的背后,是消费者选择逻辑的转变:品牌忠诚度与产品力之间的权衡。

驾驶体验的主观性在这场争论中充分显现。 陈震对“车尾走得快”的偏好需要相应驾驶技巧,特斯拉的精准操控则提供更易上手的稳定性。 这种差异让“好开”成为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重视科技体验的用户倾向小米的智能化配置,追求驾驶纯粹感的用户则偏爱特斯拉的机械质感。 这种分化证明电动轿车市场已进入个性化时代。

客观数据提供参考,但无法替代实际体验。 刹车性能、悬挂滤震、座舱静谧性等特性,需要亲身感受才能判断适合度。 陈震与数码博主“金剪刀”就SU7静谧性的直播对质,正说明感官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销量变化反映产品力认可度。 特斯拉Model 3同比15.2%的下滑与小米SU7的44.4%增长形成对比,虽然绝对销量仍略胜一筹。 这种趋势若持续,市场格局或将改写。

驾驶本质的讨论超越品牌之争。 陈震引发的“好开”辩论,实际上是对汽车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 当电动车性能参数逐渐同质化,个性化体验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