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日子,咱们普通老百姓聊起新能源车,话题总是绕不开那几家打得火热的品牌。
特别是理想汽车和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那竞争的感觉,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一股火药味。
两边你追我赶,销量榜上是寸土不让。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让很多人有点看不懂的情况出现了:有细心的车主发现,理想汽车卖得很好的L7车型,它的后电机竟然用的是华为的产品。
这一下可就在车友圈里炸开了锅,各种疑问和猜测都冒了出来。
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想和华为不是竞争对手吗?
怎么还用起了对手家的核心零件?
是不是理想自己的电机技术不过关,没办法了才只能去买华为的?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了点子上,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毕竟在咱们朴素的观念里,两家公司要是竞争对手,那应该是“老死不相往来”才对,怎么还会出现这种“你中有我”的情况呢?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疑问,理想汽车那边也坐不住了,公司第一产品线的总裁汤靖专门出来,非常详细地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解释了一遍。
咱们今天就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用大白话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究竟是理想的技术不行,还是咱们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咱们得解决那个最核心的疑问:理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技术不行,才用华为的电机?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而且理想还亮出了自己的“肌肉”。
根据理想官方的说法,在理想L7、L8、L9这几款车上,技术难度最高、集成度最复杂的前驱动总成,也就是那个“五合一”的前电机,完完全全是理想自己投入巨资研发、并且在自己的工厂里生产的。
这个“五合一”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它把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机和直流变换器这五个关键部件,像变魔术一样整合到了一起。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效率更高,还能降低成本。
能独立搞定这么复杂的核心部件,恰恰说明理想在三电技术这个新能源车的命脉上,是有着相当深厚的功底和技术自信的。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他最拿手、最显功力的招牌菜是自己独门秘方、亲手制作的,这足以证明他的厨艺水平。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最难的前电机都能自己造,为什么相对简单一些的后电机,反而要去外面采购,而且采购名单里还有华为呢?
这里面的关键,就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现代制造业里一个更重要的考量,叫做“供应链安全”。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理想现在每个月要生产和交付超过四万台,甚至五万台汽车,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这意味着每个月都需要同等数量的后电机来装配。
如果理想把这几万台后电机的订单全部交给一家供应商,会发生什么?
风险就太大了。
万一这家供应商的工厂因为任何原因,比如设备故障、原材料短缺,甚至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导致停产,那理想的整个生产线就可能要被迫停下来。
车造不出来,已经下了订单的消费者就得干等着,这对一个高速发展的汽车品牌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为了确保生产的稳定和连续,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理想的做法,就是为L7、L8、L9的后电机找了三家不同的供应商同时供货,这三家的产品可以随时互相替换。
这样一来,就算其中一家出了问题,另外两家也能立刻顶上,保证生产线一天都不会停。
而华为旗下的“华为数字能源”,就是这三家供应商之一,主要负责为理想L7 Pro这个具体配置的车型提供后电机。
所以说,选择华为,是理想从保证生产稳定、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出发,做出的一种非常成熟和理性的商业决策,和自身技术行不行,其实没有直接关系。
解决了第一个疑问,咱们再来看第二个让大家困惑的地方:就算是为了保证供应,那找谁合作不好,为什么偏偏要找华为这个“竞争对手”呢?
这不等于把钱送给对手,帮他发展壮大吗?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首先要明白,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内部其实是由很多个不同的部门组成的,这些部门业务不同,定位也不同。
简单来说,在汽车领域,跟理想在市场上直接竞争的那个“华为”,和卖给理想电机的这个“华为”,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理想的总裁汤靖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就是上汽集团。
上汽集团自己也生产荣威、名爵这些汽车品牌,和吉利、长城、比亚迪等都是竞争关系。
但同时,上汽旗下还有很多做汽车零部件的公司,比如联合电子、华域汽车等等。
那么,吉利、长城这些车企,会不会因为上汽也造车,就坚决不买上汽旗下公司生产的零部件呢?
答案是当然不会。
因为在商业世界里,大家分得很清楚,上汽的整车业务和零部件业务是独立运营、独立核算的。
零部件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客户来赚钱,它的客户既包括上汽自己,也包括所有其他的车厂。
这个逻辑套在华为身上,就完全说得通了。
现在和理想在汽车市场上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搭载了华为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鸿蒙智行”联盟,比如我们熟悉的问界汽车。
在这项业务里,华为投入的是品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和销售网络,它扮演的是一个“整车方案解决商”的角色。
而卖给理想电机的,是华为的另一个独立业务板块,叫做“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这个公司的定位,就是一个纯粹的、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德国的博世、大陆集团一样。
它的目标客户是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它的任务就是研发出性能优异的电机、电控等产品,然后卖给理想、卖给长安、卖给奔驰、宝马,谁来买就卖给谁。
对于华为数字能源来说,理想是一个采购量巨大的重要客户。
所以你看,这件事情的本质是:理想汽车作为一家整车厂,从一个叫做“华为数字能源”的专业零部件供应商那里,采购了一款性能和质量都很好的产品。
这和它在市场上与“鸿蒙智行”的竞争,是两条完全不冲突的平行线。
如果因为后者就拒绝前者的优质产品,那在商业上反而是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现。
把这两点都想通了,我们再往深一层看,就能发现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个非常健康和积极的现象。
那就是,我们的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成熟阶段。
大家不再是过去那种关起门来、你死我活的简单对抗,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网。
在这个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理想可以用华为的电机,蔚来可以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用福耀的玻璃。
大家在整车市场是对手,但在零部件供应链上又是合作伙伴。
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它让每个企业都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产品做到极致,最终共同推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不断向上突破。
大家一起努力,把整个产业的蛋糕做大,共同去和国外的老牌汽车巨头竞争,这才是更大的格局。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健康的“竞合”关系,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因为只有在这样开放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技术更先进、品质更可靠的汽车。
所以,看到理想用华为的电机,我们不必再感到惊讶或者不解,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汽车产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