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上海车展期间,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的一番言论,在汽车行业和消费者群体中引起关注。奥博穆表示,鉴于保时捷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 “差强人意”,公司或考虑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停止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这一表态瞬间引发广泛热议。
回顾近年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形势并不乐观。2021 年,保时捷在华销量曾达到 9.57 万辆的高峰,此后便一路下滑。2022 年,销量降至 9.32 万辆;2023 年,进一步萎缩至 7.93 万辆;而到了 2024 年,销量更是锐减 28%,仅为 5.69 万辆。进入 2025 年,情况也未见好转,第一季度保时捷在华交付量仅 9471 辆,同比暴跌 42%。曾经,中国市场连续八年成为保时捷的全球最大市场,如今却已退居至欧洲和北美之后,沦为第三大市场。
以保时捷旗下的纯电动中大型车 Taycan 为例,2024 年前三季度,其全球交付量仅为 1.4 万辆,同比下降了 5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保时捷电动车型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面临着严峻的销售挑战。
究其原因,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迅速崛起,给保时捷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今,理想、问界等品牌在 SUV 领域,直接冲击了保时捷卡宴的市场地位。小米推出的 SU7 Ultra,以 50 万元的价格,却能提供高达 1548 马力的强劲性能,被网友戏称为 “保时捷杀手”。这些中国新势力品牌,不仅在智能化配置方面表现出色,将激光雷达、城市 NOA 等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 30 万元级别的车型上,还通过 “冰箱彩电大沙发” 等特色配置,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汽车豪华的认知,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此外,保时捷自身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步伐,也显得有些滞后。尽管保时捷积极布局电动汽车领域,但其产品策略似乎未能精准契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以纯电轿跑 Taycan 为例,即便降价超过 10 万元,销量仍仅为 2023 年同期的八分之一。而且,保时捷至今未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专属车型,在产品本地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消费者购车观念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下,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科技感、智能化以及性价比,对传统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接受度逐渐降低。长期以来,保时捷凭借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品牌溢价,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一优势正逐渐被削弱。
不过,保时捷官方随后回应称,停止在华销售电动汽车的消息属于误解。保时捷表示,在中国仍将坚定地推进电动化进程,并加快提供产品数智化的本土解决方案。并且,公司即将推出的下一款纯电动车型,将是全新的纯电动 Cayenne。但无论如何,保时捷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如何调整策略以提升销量,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将是保时捷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