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战将收尾,车价或将反弹,经销商利润压力大

车企价格战收尾,车价即将反弹,买车还是等等?一场没有赢家的大戏正在收场

这几年说到买车,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现在下手,还是再等等?毕竟市面上的价格战早就“腥风血雨”,优惠力度眼看着就像过山车。有人一早喜提新车,却发现后来又降了几万,郁闷得直拍大腿;有人观望犹豫,结果等来一波又一波降价,既想再等等,又担心再便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车企价格战将收尾,车价或将反弹,经销商利润压力大-有驾

事情要从国内汽车市场的“疯狂降价潮”说起,简直像是在演电视剧,大牌车企、小众品牌,连豪车也搅进来了。三五年前,很多汽车厂家和4S店还能稳稳当当赚点钱,现在呢?有些车型能让利十万八万,某些地方甚至给到十五六万的优惠。新车价格越来越亲民,买家自然高兴,但钱是流着泪的,经销商和厂家撑得越来越艰难。

有人以为这只是市场竞争的常态,其实背后是各家车企勒紧裤腰带,只为多卖几辆车。而这种“硬撑到底”的结果,是一场大规模的亏损游戏。丰田某地经销商直接爆料,现在每卖一台车,至少亏两万。卖车不是为赚多点,已经变成亏多亏少的比拼。

广东永奥投资集团、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之一,直接发生了资金链断裂,旗下80多家4S店全部被查封。江苏盐城的森风集团也加入阵营,不但员工工资发不出来,给新买家新车上牌都难——因为车早就抵押给银行,连手续都在银行手里。

车企价格战将收尾,车价或将反弹,经销商利润压力大-有驾

有些人会觉得,这亏本生意是不是傻?其实并不是经销商自己愿意,厂家那边压力更大。厂家要求经销商必须配合降价,不然补贴减少、热门车型不给。经销商只能硬着头皮卖,把赔钱玩成常规操作。可问题是厂家也快撑不住了,市场份额没涨,利润越来越薄,“地主家”也开始告急。

拿数据说话吧。2024年中国车市卖了3000万辆,有没有觉得听起来很厉害?但所有中国车企加起来的利润,还比不上丰田一个。丰田一年净赚2300多亿,平均每辆车进账两万多;中国自主品牌乖乖卖了400多万辆,净赚才400亿,分摊下来,每台车的利润还不到一万。

有人说,降价让买家得到实惠就够了。但谁吃亏了?企业是要养员工,要付供应商,要搞研发,要做售后。如果持续亏本,必然有些地方得“动手脚”。业内一些人就特别担心:为省成本,有的厂家开始在工艺和材料上“精打细算”——刹车系统用起了便宜零件,电路板上能省则省,原本三个电容能用十年寿命,现在只装一个,反正过了保修期也没人管。

这不是危言耸听。比亚迪原本是头一个挑头打价格战的大佬,现在也宣布停战。7月1号起,不再有促销优惠,卖多少是多少。释放的信号非常明显:大家都玩不起了,该收手了。

接下来怎么样?短期内,价格战算是收尾了。骗子不会就此消失,但真正的大规模让利已是过去式。如果你最近还在纠结买车,“窗口期”其实就是现在。市场规矩摆在那里,补贴和降价就像外卖平台和网约车搞补贴大战,便宜是有生命周期的,热闹过去后,价格都要往回涨。

车企价格战将收尾,车价或将反弹,经销商利润压力大-有驾

等到车企和经销商不再顶着亏损硬拼,价格会回调,消费者想薅羊毛,机会也越来越少。别的不敢说,离谱的大降价应该很难再见了。你想等等下个高点,车企可等不及再来一波自杀式优惠了。

当然,便宜归便宜,有时候“一分钱一分货”还真不是空话。降价虽然爽快,车企为了控制成本,有可能刮肉不剩。部分车型开始出现减配,品质打折。不少圈内人在嘀咕:能省则省,材料工艺下调,未来三五年患病率提升。特别是小众品牌,今天买了车,万一哪天企业倒了,维修、配件都能让你抓耳挠腮,这不是吓唬人。

别小看这场价格战对车市的冲击,经销商、企业、供应链,甚至二手车市场,都在受到影响。连锁经销商暴雷,员工失业,车主后续维权跟着头大。而厂家自家也不好过,利润缩水,搞研发难,最后受损还是买家的用车体验。谁都想靠“拼价格”抢市场,结果发现是同归于尽。

市场这锅大米饭快炖烂了,谁也不愿继续加水。比亚迪这根“头牌”直接收手,许多车企跟着观望。你以为再有新的“大降价”?别想了,行情往后很可能上调。也许今年夏天就是买车的最后好机会。

当然,每个人买车的需求不同,过分纠结价格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价格战持续太久,伤到的不止车企和经销商,还有整个产业链。质量下滑、售后缩水,最后吃亏的还是终端用户。便宜的车也许开得不省心,维修得花冤枉钱,甚至连正常的保修服务都找不到人。别总看着标签价,有些隐形风险比几万块还“值钱”。

所以,这波车市价格潮接近尾声,多少人还在观望?买还是不买,确实是个难题。等到价格涨回来,后悔没早下手;急着买,怕踩到质量缩水的“坑”。有人抱怨说,便宜没好货,贵的也未必可靠。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厂商和经销商扛不住赔钱,一起收场。

有人用下注做比喻,不是没有道理。买车就像赌博:厂商赌份额,经销商赌生存,买家赌价格和质量。别人都快散场了,最后还能捡点实惠,但要小心别跳进坑里。别总想着等“下一局”,有些机会过去就不会再有。

市场调整的周期确实难以捉摸。你可以等,但厂家和经销商可能已经变了玩法。中国车市这一轮价格战,让利到头,涨价趋势在路上。以后买车,天天都有新政策,能赶上低价算是捡漏,赶不上就只能平价买车。

有些人担心国内自主品牌会倒下,其实市场淘汰也是正常。那些小众品牌或者亏损太严重的企业,如果撑不住,确实会关门清场。别以为能用两三万买到“超值”车,日后陷阱多着呢。售后断档、维修无门,麻烦远比省下的钱多。选车还是要脚踏实地,勿贪便宜误了大事。

车企价格战将收尾,车价或将反弹,经销商利润压力大-有驾

刚需、刚需,别拿未来七八年和这几千块较劲。有的人就是眼看着终于“抄底”,花了大价钱却买到减配隐患;有的人是等涨价再悔恨,“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钱也是辛苦挣的,决策自然慎重,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监管也不是摆设,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产业链的风险。消费者协会提示,选购车辆时别光盯标签价,售后服务和企业稳定性都要考虑。特别是一些“打价格战”的新兴品牌,政策一变,企业一倒闭,售后问题滚雪球。

有的人说,坏了车企业会管吧?现在谁还能承诺十年无忧?厂家如果不能赢利,服务和保证自然缩水。别总以为只要是大牌就安全,比亚迪、吉利等大厂尚需慎重选购,小品牌就更得小心。

买车其实也是一场心态比拼。能等的,有耐心;急用的,就得果断。不必因为眼前降价就冲动,也不用看价格涨了一两万就后悔不迭。这就是现实,多等一天就是多赌一天——赌不赌全看你个人。

车市这场戏,收官在即。别太指望天下掉馅饼,历史证明总有“最后的窗口期”,而这窗口期往往一闪而过。现在问车价,销售不再满口答应,厂商抬价已是趋势。能抄底自有机会,捡便宜也需谨慎。

或许,从降价到涨价,这轮车市洗牌让人见识到什么叫“水涨船高”。当你看到补贴停发、优惠补贴缩水,那些年想等“更便宜”的美梦算是该醒了。

站在风口浪尖,买不买车,还是那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