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销量仅7134辆,北京现代的数字像一记冷箭,射穿了曾经“雅绅特”“悦动”“ix35”响彻街头巷尾的记忆。这个曾经与轩逸、卡罗拉掰手腕的品牌,如今全系车型加起来还不如一款热门车单月销量高。作为开过它旗下五款车、跑过南北十多个城市的试驾老炮儿,我不得不问:现代到底怎么了?吴周涛带队下的转型,真能救得了这家合资车企吗?
设计曾是它的王牌,如今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我第一次被现代打动,是2017年试驾那代菲斯塔。它不像日系车那样“中庸”,也不像德系车那么“严肃”,流体雕塑2.0的设计语言让整台车像被风吹过定格的水滴,前脸低趴、腰线凌厉,尤其是车尾那道贯穿式尾灯——在当时可是比丰田、本田激进太多。
可现在呢?新款伊兰特虽然保留了分体式大灯和溜背造型,但设计语言越来越趋同,跟自家的途胜L、胜达放在一起,远看几乎分不清谁是谁。反观比亚迪、吉利这些自主品牌,设计团队越来越敢想敢做,设计不再只是“好看”,而是品牌辨识度的核心。而北京现代的设计,像是被锁在了“安全区”——怕太激进吓跑保守用户,又怕太保守留不住年轻人。
我试驾过一位老车主的2019款途胜,他跟我说:“这车开三年,回头率一直不低,但现在路上见得少了,反而有点心疼。”这话让我触动——当一个品牌从“街上常客”变成“稀有物种”,消费者的情感连接也就断了。
动力与操控:被低估的“实力派”,却输在传播
说句公道话,现代的底盘调校在合资品牌里一直在线。拿第十代索纳塔来说,我去年在重庆山路跑了一圈,它的后悬架支撑性比同价位的凯美瑞扎实,过弯时车身侧倾控制得当,转向虽不算精准,但稳中有韧,有种德系车的沉稳感。
动力上,1.5T+7DCT和2.0T+8AT两套系统,参数不虚,8AT变速箱平顺性甚至优于本田的CVT。可问题是——没人知道。
我问过几个朋友:“你觉得现代车开起来怎么样?”回答五花八门:“省油吧?”“皮实?”“空调凉?”没人提操控,没人提驾驶质感。这说明什么?产品力没输,但传播输了。比亚迪靠“云辇”“刀片电池”讲故事,特斯拉用“单踏板模式”造话题,而北京现代还在用“性价比”“耐用”这些20年前的标签。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转型太慢。当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已经铺满市场,现代的N系列高性能和电动化却只停留在进口车层面。伊兰特混动?暂无国内上市计划。索纳塔PHEV?早停售了。消费者想支持你,你却没产品可买。
智能化: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赌
我试驾过胜达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它的SCC智能巡航+BCA盲区防碰撞功能在高速上表现稳定,变道辅助的识别率不输丰田TSS。但问题出在——系统更新慢、UI设计老旧、语音识别还是“命令式”交互。
相比之下,国产车的车机已经卷到能控制空调分区、讲冷笑话、甚至能识别方言。而北京现代的车机,还停留在“听指令”的阶段。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投入不够。
吴周涛其实早有动作。2023年他就提出“2025年全面电动化”战略,推出IONIQ 5和6的国产计划。但现实是:IONIQ 5今年才刚进口试水,价格高、充电网络少、品牌认知弱,月销不过几百台。等国产落地,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更尴尬的是,现代的电动平台E-GMP其实很先进——800V高压快充、后驱/四驱布局、低重心设计,零百加速4秒级,这些本该是宣传重点,却被淹没在“韩系车不行”的舆论里。
真实车主怎么说?两位老车主的“爱与痛”
我在北京现代车友群里潜水了半个月,挑了两位典型用户聊聊。
车主A,35岁,开了6年领动:“省心,油耗低,维修便宜。但去年想换车,去4S店问混动版,销售说没货。看国产混动,油耗差不多,配置高一倍,就换了比亚迪秦PLUS。”
车主B,42岁,胜达车主:“当初选它就是看中空间和四驱。但车机太难用,想连CarPlay都连不上。去年去保养,店里冷清得像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这两个故事,戳中了北京现代的两大痛点:产品迭代慢、用户体验断层。你车再耐用,消费者也不是“修车爱好者”。他们要的是持续的价值感和科技感。
横向对比: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拿伊兰特(1.5L CVT) 和三个对手比:
车型 售价区间(万) 百公里油耗(L) 智能驾驶等级 车机系统体验
北京现代 伊兰特 9.98-14.18 5.7(WLTC) L1(基础ESC+ACC) 老旧,功能少
比亚迪 秦PLUS DM-i 9.98-14.58 3.8(WLTC) L2(DiPilot) 流畅,支持语音控制
本田 思域 12.99-18.79 6.1(WLTC) L2(Honda SENSING) 简洁但功能有限
吉利 星瑞 11.37-14.87 6.7(WLTC) L2(L2智驾) 高通8155芯片,流畅
结论很残酷:伊兰特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智能化和油耗上被秦PLUS全面压制,在驾驶质感上又不如思域和星瑞有个性。它成了“什么都行,但什么都不突出”的典型。
吴周涛的破局之路:三条路,走哪条?
作为北京现代总经理,吴周涛手上其实有牌,但打得有点慢。
第一,电动化必须提速。不能只靠进口试水,要尽快国产IONIQ 5和6,价格打到20万以内,用E-GMP平台的800V快充和后驱布局打差异化。别再学特斯拉搞“高价试水”,中国消费者不吃这套。
第二,智能化体验要“换脑”。与其自己研发慢,不如和百度、科大讯飞甚至华为合作,把车机、语音、辅助驾驶快速升级。现代的技术底子不差,缺的是“懂中国用户”的思维。
第三,品牌形象要“年轻化+性能化”。N系列(如Elantra N)为什么不引进?哪怕限量发售,也能拉高品牌调性。让消费者知道:现代不只是“省油耐用”,还能“热血操控”。
未来会怎样?我不敢赌,但也不愿放弃
我始终记得2013年第一次开途胜时的感受:座椅包裹性好,隔音出乎意料,转弯时底盘像贴地飞行。那是韩系车的高光时刻。如今,它像一个曾经的学霸,突然被新势力们甩在身后。
但现代真的没救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它的三电技术、平台架构、安全标准,依然在全球一线阵营。缺的,是决心、速度和对中国市场的敬畏。
吴周涛能不能带领北京现代翻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继续用“性价比”当遮羞布,用“耐用”当挡箭牌,那7000辆可能只是开始,不是底线。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还会考虑买一台北京现代吗?
如果是,你最希望它在哪方面改变?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下期我想试试刚发布的IONIQ 5 N,听说这台车能把电动SUV开出“驾驶乐趣”——如果北京现代真想翻身,或许,就该从一台让人热血的车开始。
(数据来源:乘联会2024年5月销量报告、北京现代官网、车主访谈实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