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奥迪A6L的换代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咱们一提到奥迪A6L,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大多是沉稳、大气,车身颜色不是黑色就是深灰色,从车上下来的人,十有八九都带着一股子商务精英或者领导干部的气场。
这车在中国市场卖了这么多年,早就和“成功”、“稳重”这些词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可谁能想到,奥迪这次像是下定了决心要跟过去告别,推出的全新一代A6L,那模样,简直像是换了个人,让很多老车迷和潜在买家都看傻了眼,心里直犯嘀咕: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奥迪A6L吗?
奥迪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咱们先从最扎眼的外观说起。
以前的奥迪A6L,前脸那个六边形的大嘴格栅虽然也不小,但整体看着还是挺和谐、挺有高级感的。
可新款呢?
好家伙,那个格栅的尺寸被放大了不止一圈,几乎占据了整个车头的视觉中心,再配上那对造型极其犀利、据说跟概念车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灯,整个车头充满了强烈的攻击性,那股子咄咄逼人的劲儿,完全颠覆了以往内敛的形象。
车身侧面也搞起了溜背造型,线条倒是流畅动感了,可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会不会变得局促?
毕竟买这个级别车的人,很多时候还是要考虑家用和商务接待,后排的舒适度是硬指标。
这种为了年轻、动感而可能牺牲实用性的设计,明摆着是在告诉大家:我不想再当什么“官车”了,我要去跟年轻人交朋友。
这一招,可以说是非常大胆,但风险也同样巨大。
那些冲着奥迪经典商务范儿来的中年消费者,看到这副“精神小伙”的模样,心里恐怕会打个退堂鼓,觉得这车太张扬,不够稳重,开出去跟自己的身份不太搭。
拉开车门坐进去,这股“颠覆”的味道就更浓了。
中控台上,传统的物理按键几乎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上下两块触控大屏,再加上全液晶的仪表盘,一共三块大屏幕直接把科技感给顶满了。
就连那个用了好多年的游艇式换挡杆,也变成了一个小巧的电子滑块。
这种设计,你说它酷不酷?
确实很酷,很符合当下智能手机时代的审美。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对于很多开惯了老款奥迪或者其他传统车型的驾驶者来说,实体按键的便利性是无可替代的。
开车的时候想调个空调、切首歌,手上凭感觉一摸一个准,眼睛根本不用离开路面。
现在全换成触屏了,你得先低头找到对应的虚拟图标,再用手指去戳,万一路上颠簸一下没点准,还得再来一次。
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在高速行驶时,任何一秒钟的分神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科技的进步本应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反而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和驾驶的风险,那这种进步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这三块大屏,对于喜欢尝鲜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加分项,但对于注重实用和安全的老用户来说,恐怕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了。
再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动力和价格。
海外版的全新A6L给了一台3.0T的V6发动机,动力参数非常漂亮,配合奥迪看家的quattro四驱系统,零百加速只要5.6秒,性能绝对是杠杠的。
可咱们根据以往的经验都清楚,这种大排量发动机引进国内,要么是顶配车型专属,价格高高在上,要么干脆就不提供。
真正扛起销量大旗的,还得是那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2.0T发动机。
这就有点尴尬了,外观改得这么运动激进,结果核心动力系统还是老样子,那套双离合变速箱也没换,总让人感觉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更要命的是它的市场处境。
现在豪华C级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旁边的宝马5系,为了清库存给新款让路,优惠力度大到吓人,入门车型的价格甚至一度下探到了30万元以内。
虽然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超低价车型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隔音材料、内饰用料上会有所缩水,但实打实的十几万优惠摆在面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而另一边的奔驰E级,则凭借着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和堪比S级的豪华内饰氛围,牢牢抓住了那些追求品质和面子的客户,价格一直很坚挺,不愁卖。
这么一来,全新奥迪A6L就正好被夹在了中间。
论价格,它拼不过疯狂降价的宝马;论豪华品牌号召力,它在很多人心里又比奔驰稍逊一筹。
它想靠全新的设计和科技感突围,但顶配车型预估超过50万的售价,又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矛盾的局面:欣赏它新设计的老客户觉得它丢了传统,嫌它贵;被新设计吸引的年轻人,又可能因为价格或者对品牌的固有印象,转头去看了别的车。
所以,现在摆在想买奥迪A6L的消费者面前的,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选择题。
是趁着老款清仓,花30万出头的价格抄底一台技术成熟、形象经典的末代车型,享受巨大的性价比?
还是咬咬牙多花十几万,去拥抱这台充满争议、回头率爆表的新款,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又或者,再等一等,把目光投向奥迪即将推出的纯电动A6 e-tron?
据说那台车基于全新的纯电平台打造,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直接对标蔚来ET7这样的国内高端电动车。
但这又绕回了电动车的老大难问题,充电方便吗?
跑长途心里踏实吗?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的画面,想想都让人头疼。
说到底,这台燃油版的全新奥迪A6L,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的试验品。
它用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过去的自己,试图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它抛弃了自己最深入人心的商务标签,却又没能在核心技术上与对手拉开代差。
这场豪赌的最终结果如何,现在谁也说不准。
它更像是奥迪在全面电动化浪潮来临前,向市场扔出的一块探路石,用来测试消费者的反应。
或许,它的真正价值,是为后续的纯电版A6 e-tron铺路。
至于这台车本身能否重现前辈的辉煌,夺回豪华C级市场的头把交椅,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