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

最近,不少韩国媒体又在为一个事儿唉声叹气,说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现代和起亚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那是混得风生水起,2024年的全球总销量奔着800万辆去了,稳稳地排在丰田和大众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可就是这么一个全球响当当的角色,一到中国市场,就好像泄了气的皮球,销量直线下滑。

数据显示,2024年,现代在中国只卖了15.7万辆,起亚也才16.6万辆,哥俩加起来勉强凑够32万辆,市场份额跌到了可怜的1%左右。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你看人家德国车,像大众、宝马,在中国还能稳稳地占据14.9%的市场;日本的丰田、本田也还有11.2%的份额,就连美国车都还有6.5%。

凭什么德国车和日本车都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而我们韩国车就不行了呢?

这事儿确实值得好好聊聊,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看看韩国车在中国是怎么一步步从辉煌走向没落的。

其实,韩国车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2002年,现代就和北京汽车搞起了合资,成立了北京现代;差不多同一时间,起亚也和东风、悦达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韩国车就像一股清流,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它们靠的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三招:第一是长得好看,外观设计特别时尚,总能戳中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审美;第二是配置给得足,在同样的价格下,韩国车给你的天窗、皮座椅、大屏幕,比同价位的德系日系车多得多;第三就是价格实惠,性价比特别高。

这三板斧下去,效果是立竿见影。

从2008年开始,韩国车在中国的销量就突破了100万辆大关。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到了2016年,更是达到了巅峰时刻,北京现代一年卖了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卖了65万辆,加起来将近180万辆,占据了当时中国汽车市场8.8%的份额。

那会儿,马路上跑的现代索纳塔、起亚K3随处可见,在很多人眼里,花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辆看着又大又气派的车,韩国车就是“划算”的代名词。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从2016年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韩国车的销量就像坐上了滑梯,一年不如一年。

到了2022年,总销量只剩下三十多万辆,市场份额连5%都保不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也就是自主品牌,实在是发展得太快、太猛了。

就在韩国车还沉浸在“性价比之王”的美梦里时,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国产品牌,已经悄悄地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蜕变。

它们一开始也是学习模仿,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路。

在燃油车时代,它们就在设计、品质和技术上不断追赶;而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而来时,它们更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直接实现了弯道超车。

以前韩国车引以为傲的外观设计,现在你再看看吉利的星瑞、长安的UNI系列,哪个不比同价位的韩国车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以前韩国车标榜的丰富配置,现在国产车直接把智能座舱、高级别辅助驾驶、各种娱乐功能玩出了花,而且价格还更便宜。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新能源领域。

当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电动车和混动车时,韩国车却明显慢了半拍。

比亚迪带着它的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技术,一下子就把市场格局给颠覆了。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现代伊兰特这款车,曾经也是月销过万的明星,但到了2023年,一年下来也就卖了10万辆左右。

而比亚迪的秦PLUS,一个月就能轻轻松松卖掉三四万辆。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因为秦PLUS是新能源车,能上绿牌,不限行,用电成本极低,亏电当混动车开也比纯燃油车省油得多,再加上价格还比伊兰特更有优势。

在这样的产品面前,消费者用脚投票,韩国车的市场自然就被挤压了。

这时候就回到了韩国媒体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国产车崛起,受伤最重的偏偏是韩国车,而德国车和日本车却能相对稳住呢?

这就要说到品牌的核心价值了。

德国车,特别是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早就建立起了“皮实耐用、技术先进、操控好”的口碑。

一提到德国车,很多人脑子里就会浮现出“高级感”和“安全感”,这是它们多年积累下来的一道坚固的护城河。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再看日本车,丰田和本田,它们的核心卖点是“省油、可靠、保值率高”。

买日本车的消费者,图的就是一个省心和经济,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标签,同样是别人很难撼动的。

那么,韩国车的品牌标签是什么呢?

在过去,是“好看”和“便宜”。

但现在,论好看,我们的国产车设计水平已经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论便宜,更是比不过已经把成本控制到极致、并且还有新能源技术加持的国产品牌。

这么一来,韩国车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向上,够不着德系日系车的品牌溢价和技术口碑;向下,又拼不过国产车的极致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

德国日本车卖得好,韩国车为何不行,中国市场太难进!-有驾

它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原有的优势荡然无存,自然就成了市场竞争中最先被淘汰出局的那一个。

而且,在新能源转型这道必答题上,韩国车的表现也确实不尽如人意。

现代的IONIQ(艾尼氪)系列和起亚的EV系列,在国际上其实获奖无数,技术也相当不错。

但在中国市场,它们要么引进的速度太慢,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要么就是定价过高,不接地气,完全没搞明白中国市场已经卷到了什么程度。

当中国的电动车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十万块钱就能买到非常不错的电动车时,韩国车因为供应链等问题成本降不下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被比亚迪、特斯拉以及众多新势力瓜分。

可以说,韩国车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反而成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一种包袱,让它们没能及时调整策略,真正俯下身子去适应这个全球最复杂、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

所以说,韩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结果。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没有谁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变化,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