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断崖式下跌 保时捷如何破局电动化迷途
保时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利润寒冬。2025年上半年,这家豪华车品牌的营业利润暴跌67%,销售回报率骤降至5.5%,几乎回到十年前水平。曾经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利润率的赚钱机器,如今却深陷电动化转型的阵痛期。
数字背后的危机
冰冷的数字揭示出残酷现实。保时捷上半年净利润仅7.18亿欧元,同比下滑66.6%。汽车业务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9亿欧元骤降至8亿欧元。更令人担忧的是,保时捷已多次下调2025年销售回报率预期,从最初的10%-12%一路降至5%-7%。
中国市场成为重灾区。2024年保时捷在中国销量锐减28%,失去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曾经贡献保时捷全球销量30%的市场,如今却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推手。
电动化战略急转弯
面对困境,保时捷正在全面调整其电动化战略。公司已宣布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计划。这一决定导致约5亿欧元的特殊损失,其中资产减记金额达2.95亿欧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产品路线的根本性转变。保时捷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宣布2030年之前将继续并行推进内燃机、插混与纯电三种动力路径。曾经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占比80%的激进目标已被现实修正。
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坦言:“我们离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保时捷应该达到的水平都还很远。”
多重压力下的困局
保时捷的困境来自多个维度。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约4亿欧元的负担,严重侵蚀利润空间。电动汽车成本高、毛利率远低于燃油车,使得转型过程异常艰难。
在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保时捷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重新定义了豪华概念,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远超对传统品牌光环的认同。保时捷引以为傲的机械调校功底,在电动车时代难以发挥差异化优势。
行业集体放缓电动化
保时捷并非孤例。整个豪华汽车行业都在调整电动化步伐。梅赛德斯-奔驰不再坚持“在条件允许的市场中全面转向纯电车型销售”,转而采取“燃油车与电动车长期共存”的策略。奥迪收回了2033年全面停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
甚至超豪华品牌也纷纷放缓电动化进程。法拉利将第二款纯电动车型推迟至2028年上市,兰博基尼将首款纯电动车推出时间从2028年延至2029年。玛莎拉蒂直接取消了电动版MC20跑车计划。
寻找新出路
为应对危机,保时捷已启动全面重组计划。公司计划到2029年裁员约3900人,并通过自然流动和严格招聘政策进一步减少2000个岗位。这些措施旨在提升运营效率,为战略调整腾出资金空间。
在产品层面,保时捷正加快本土化适配。纯电动Macan系统预装酷我音乐、喜马拉雅等中国本土应用,并引入车载微信等功能。保时捷(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专注于提升中国用户的数字化体验。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扭转局面仍是未知数。保时捷预计2025年与战略调整相关的特殊支出将达约31亿欧元,母公司大众集团也因此遭受约51亿欧元的利润损失。
前路挑战重重
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普遍挑战。一方面要维持燃油车业务的利润贡献,另一方面必须大手笔投资电动车研发,这种平衡术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保时捷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电动时代的品牌价值。当性能不再是电动车的稀缺资源,当智能化成为新的豪华标准,传统豪华品牌需要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
保时捷能否将赛道上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转化为电动时代的算法优势?能否把机械精密感转化为数字世界的用户体验?这些问题将决定保时捷能否在2030年代继续保持在豪华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时间不等人。市场只会越来越拥挤,技术变革只会越来越快。保时捷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