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感觉每天都有新戏上演,比追电视剧还过瘾。
这不,前阵子,刚在车圈里掀起滔天巨浪的小米汽车,就被一位来自传统汽车巨头一汽丰田的“老师傅”给当众“点名批评”了。
这位高管直接在网上发话,说小米汽车在宣传上犯了“小学生级别”的错误,甚至连自己“发明”的概念都算错了。
而面对这样的直接叫板,小米的雷军却选择了沉默,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一场单纯的技术较真,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营销对决?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事情的起因,得从小米SU7那场万众瞩目的发布会说起。
雷军在介绍自家首款汽车时,为了凸显车辆设计的优美姿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名词——“轮轴比”。
按照小米的说法,这个比例是车轮直径和车辆轴距的比值,他们的小米SU7拥有一个“黄金比例”,达到了3倍。
这个词一出来,听着就特别专业,特别有范儿。
一时间,好像大家都在讨论这个“轮轴比”,不少汽车媒体和网友都觉得,这体现了小米对设计细节的极致追求。
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汽车品牌也开始跟风,纷纷在自家的宣传文案里加上了“3倍轮轴比”的标签,好像这成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
可问题是,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轮轴比”,在正儿八经的汽车工程学里,根本就找不到出处。
很多资深的汽车工程师和老司机都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突然说自己做菜用的是“九阳神功”的火候,听着很厉害,但行家一听就知道,这更多的是一种宣传上的说法,而不是一个通用的技术标准。
就在大家对这个新概念感到新奇又有点疑惑的时候,一汽丰田的高管赵东站了出来。
他就像一个治学严谨的老教授,看到有人在公开课上讲错了知识点,实在是忍不住要出来纠正一下。
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很不客气地直接向小米汽车开炮。
他首先指出,这个所谓的“轮轴比”概念,根本就是雷军自己“发明”的,汽车理论里压根就没有这个说法。
紧接着,他抛出了一个更具杀伤力的观点:就算按照小米自己的算法,他们也把数给算错了。
赵东表示,他亲自计算过,小米SU7的轮轴比,实际上是4倍左右,而不是他们宣传的3倍。
他还顺便提了一下,丰田自家的某款车型,算出来也差不多是4倍。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理解这个数字的差异,赵东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
他说:“3倍轮轴比是什么样的车?那是拖拉机!你想想看,拖拉机那种巨大的后轮,配上相对短小的车身,才可能接近这个比例。我们平时开的家用轿车,根本不可能是这个数字。” 这番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他还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跟风的友商,说他们就像考试时抄作业,结果连别人的错误答案都原封不动地抄了上去,闹了个大笑话。
网友们也纷纷加入调侃的行列,翻出了小米过往的一些经典营销案例,比如“比一元硬币还薄”的手机广告,还有听起来像是高科技材料的“奥氏体304不锈钢”其实就是普通不锈钢的说法。
大家在笑声中,似乎也对这种“创造概念式”的营销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面对丰田高管如此直接的批评和全网的热议,按理说,以雷军和小米一贯的风格,应该会很快出来回应。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这次选择了集体沉默。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公关处理方式。
因为一旦回应,无论怎么解释,都会陷入一场关于“定义权”和“计算方法”的口水战,这不仅会分散公众对小米SU7产品本身的注意力,还会无形中为竞争对手带去流量和话题。
不回应,让事件自然降温,反而能避免事态扩大化,这体现了互联网企业在应对舆论危机时的成熟和冷静。
那么,一汽丰田的这位高管,真的只是出于对汽车工程学的严谨,才如此大动干戈吗?
如果我们再看得深一点,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他公开批评小米的几乎同一时间段,一汽丰田正在为旗下的一款核心车型——全新亚洲龙的上市做着铺天盖地的宣传。
赵东的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一次“一石二鸟”的营销。
他通过指出小米在宣传上的“不专业”,来反衬出丰田作为一个老牌车企的“专业、可靠”。
他的潜台词很明确:“别看那些新势力玩得花里胡哨,真要论造车的真功夫,还得看我们这些有深厚底蕴的传统品牌。”
我们不妨看看他当时力推的全新亚洲龙,究竟有什么底气。
这款车是丰田TNGA架构下的高端产品,搭载了丰田最新的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技术,百公里油耗能做到惊人的4.31升,这在油价日益上涨的今天,对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巨大。
在智能化方面,新款亚洲龙也一改过去丰田车机系统反应慢的刻板印象,全系标配了性能强大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让车机操作变得非常流畅,并且还配备了完善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在空间和舒适性上,它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后排空间宽敞,整车的静谧性和用料质感都向豪华车看齐。
所以,赵东的“开炮”,实际上是在为自家实力强劲的新产品登场造势,通过对比,让消费者感受到丰田在技术和品质上的领先。
这场由一个名词引发的争论,其实折射出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和以丰田为代表的“老牌巨头”之间,在造车理念、营销方式上的激烈碰撞。
小米这样的企业,带着互联网的基因,他们非常懂得如何抓住用户的眼球,如何创造话题,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带点夸张的方式来包装自己的产品优点。
这种打法,打破了传统汽车行业沉闷的宣传模式,让汽车变得更像一个消费电子产品,充满了话题性和吸引力。
而丰田这样的传统车企,他们的根基在于百年积累下来的工程技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他们更习惯于用实打实的数据、可靠的性能和长久的口碑来说话。
他们可能不擅长创造新名词,但他们造出来的车,在耐用性、安全性和保值率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坚实的信誉。
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样的“神仙打架”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正是因为有了小米这样的“搅局者”,才逼得丰田这样的传统巨头不得不加快脚步,在智能化、年轻化方面做出改变,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也正是因为有丰田这样的“老师傅”在一旁时时敲打,才能提醒那些新势力们,营销终究是锦上添花,造车最核心的还是安全、品质和可靠性这些基本功。
这种新旧势力之间既竞争又互相促进的局面,最终推动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也让我们消费者能够花更合理的价钱,买到技术更先进、品质更可靠、选择也更丰富的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