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Y全球首次实现无人驾驶全自动交付,全程30分钟,最高时速115公里,无后台遥控、无驾驶员介入——这事儿听着像科幻片成真。但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中国本有机会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角,结果却只能看着美国品牌摘下“全球首款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桂冠。
我反复看了那段视频,说实话,那条路并不复杂,城市主干道+住宅区,红绿灯几个,车流稀疏,行人零星。以目前国内头部新势力的智驾能力,比如理想L系列、小鹏G9、鸿蒙智行的问界M9,甚至比亚迪的高阶版车型,在同等路况下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做到,而且可能更稳、更顺、更懂中国式加塞和鬼探头。可问题是,技术到位了,政策没跟上。我们赢在能力,输在时机。
一、特斯拉的“全自动交付”到底有多“全”?
先说清楚,这次特斯拉所谓的“全自动交付”,严格来说是基于其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在特定场景下的端到端闭环应用。车辆从工厂自动驶出,导航到用户家门口,全程无人接管。这确实是全球首次将自动驾驶技术用于“交付”这一完整商业流程。
但别急着鼓掌。FSD目前在美国也仍是“Beta”测试版,即便在加州开放了城市街道测试,其应对复杂路口、施工路段、突发障碍的能力仍需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这次30分钟的路程,更像是精心挑选的“样板路”——路况简单、信号清晰、交通参与者少。它更像是一次高调的技术宣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L3级自动驾驶落地。
不过,宣示本身就有价值。谁先迈出第一步,谁就定义了“第一”这个历史坐标。哪怕只是半步,只要没人敢越线,那半步就是一整步。
二、中国的“L3之痛”:不是做不到,是不能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尊界S800。4月初,一张测试车路测的照片流出,车顶激光雷达阵列清晰可见,4D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遍布车身。这是一台为L3而生的车——设计之初就围绕“系统可接管驾驶责任”展开。
按照原计划,5月30日发布,6月交付,尊界S800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首款量产L3级自动驾驶汽车。L3是什么概念?在特定条件下,系统完全负责驾驶,驾驶员可以脱手脱眼,甚至睡觉。一旦系统请求接管,你有时间响应;若未响应,系统会自动安全停车。这和特斯拉FSD的“辅助驾驶”有本质区别。
但你知道的,L3涉及法律责任划分、保险机制、高精地图合规、道路测试审批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中国对L3的准入标准迟迟未定,导致所有具备能力的车企只能“降维使用”——硬件堆满,软件锁死,明明是猎豹,却只能当家猫养。
我试驾过一台搭载华为ADS 3.0的问界M9,高速上变道果断、避障精准,遇到加塞能提前预判减速,比我自己开还稳。可系统依然提示:“请保持手在方向盘上。”明明能跑百米,却被要求只能走十步,憋屈不?
三、技术对比:谁更强?谁更懂中国?
我们来横向对比三款车:特斯拉Model Y(FSD Beta)、问界M9(华为ADS 3.0)、小鹏G9(XNGP)。
维度 特斯拉Model Y 问界M9 小鹏G9
激光雷达 无 1个(车顶) 2个(前向)
毫米波雷达 传统 4D成像 传统
摄像头 8个环绕 14个 12个
高精地图依赖 逐步摆脱 强依赖 强依赖
城市NOA落地进度 美国领先 全国25城 全国50+城
应对加塞能力 中等 强(提前预判) 强(动态博弈)
从硬件看,国产车普遍采用“激光雷达+4D毫米波+多目视觉”融合方案,感知冗余更高。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成本低、数据迭代快,但在恶劣天气、逆光、遮挡等场景下仍有盲区。
从软件看,华为ADS和小鹏XNGP在中国复杂路况下的表现更“老练”。比如鬼探头,系统能提前识别路边行人异动;比如无保护左转,能精准博弈对向车流。这些细节,是靠海量中国路况数据喂出来的,是本土化优势。
但问题来了:技术再强,不能上路就是纸上谈兵。特斯拉在美国有政策绿灯,可以小范围开放FSD Beta;而国内L3法规卡壳,再好的系统也只能在L2框架下“打擦边球”。
四、用户真实体验:智驾是“省力”,不是“放手”
我认识一位小鹏G9车主,每天通勤60公里,XNGP帮他扛下90%的驾驶任务。他说:“最爽的是堵车时,系统自己跟车、变道、超车,我刷刷手机,到公司一点都不累。”
但也坦言:“红绿灯起步有时犹豫,遇到施工改道还得我来。系统再聪明,也不敢100%信任。”
另一位问界M9车主则说:“ADS的变道逻辑像‘老司机’,不会硬挤,会找缝隙。但高速上如果旁边大车贴得太近,系统会降速甚至退出,安全性优先。”
这些反馈说明:当前智驾的本质是‘减轻负担’,而非‘替代人类’。即便特斯拉完成了全自动交付,你也别指望明天就能在车上睡觉。安全冗余、责任归属、极端场景应对,仍是行业共同难题。
五、错失先机,真的是“戏子误国”吗?
文章开头那句“戏子误国”情绪激烈,但我得说:这种归因过于简单,也容易误导。
L3落地涉及交通法修订、保险制度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公众接受度等多重因素。这不是某个部门或个人能拍板的事,而是系统性工程。中国对自动驾驶的审慎态度,某种程度上是对公众安全负责。
反观美国,各州法规不一,加州宽松,德州几乎放任。特斯拉在德州测试FSD,就是因为当地法律对“无驾驶员车辆”限制较少。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模式,创新快,但风险也高。
所以,与其说“中国错失先机”,不如说我们选择了更稳的节奏。快不一定赢,稳也不一定输。真正的竞争,不在“第一台交付”,而在“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安全商用”。
六、未来怎么看?
我判断,未来3-5年,L3会在中国逐步试点开放,首批可能在封闭园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场景落地。谁能在安全与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能赢得市场。
至于“全球首款”的名头?历史会记住特斯拉的这次交付,但消费者只会为好用、安全、可靠的产品买单。中国车企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突破政策与法规的窗口期。
各位车友,你觉得L3自动驾驶,是该大胆放开,还是谨慎推进?如果你有一台L3汽车,你敢在高速上脱手睡觉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顺便说个趣事:上次试驾问界M9,系统自动避让一个突然窜出的电动车,我吓一跳,副驾的朋友却睡得正香——他太信任系统了,反倒忘了危险从未消失。这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多先进,驾驶者始终是最后一道防线。
暂无相关数据表明L3事故责任认定细则何时出台,需要进一步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法律追上技术的那一天,中国智驾的真正爆发才刚开始。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