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跑了2万公里,高速国道城区全试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省下那8000块反而更聪明了

半年跑了2万公里,高速国道城区全试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省下那8000块反而更聪明了

上周晚上走山路,前面黑灯瞎火的,路边突然窜出只野猫。我还没反应过来,车子已经轻点刹车避开了。副驾的老张愣了一下:“这也行?”我说你别看这功能当初没选装激光雷达,省了一万多,但该认的都认得出来。

这事儿得从头说。

去年底陪老张去提车,销售跟他讲配置讲了俩小时。什么双激光雷达、三激光雷达,听得人云里雾里。老张就问了句:“这玩意儿到底干嘛用的?”销售说能让智能驾驶更准。我在旁边没吭声,心想这钱花得值不值,得实际开开再说。

后来我自己订车时,专门研究了一阵。发现现在市面上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堆硬件,恨不得车顶装满各种雷达;另一种是靠算法,用摄像头配合毫米波雷达就能搞定。价格差着七八千到一万二不等。我琢磨着,与其为了一个“或许更准”的东西多花这么多,不如先试试基础版够不够用。

半年跑了2万公里,高速国道城区全试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省下那8000块反而更聪明了-有驾

提车后头一个月,主要在市区跑。早晚高峰堵车那会儿,开着这功能确实能歇口气。跟车、变道、自动刹停,基本不用自己操心。但真正让我觉得这钱没白省,是第一次跑长途。

那次去隔壁省,走的国道。路况说好不好,说差也不算太差,就是路面标线有些地方模糊,还经常碰到临时施工。按理说这种路段,没有高精地图支持的系统应该抓瞎。结果我发现车子照样能识别车道,遇到施工围挡也知道提前减速绕行。

回来之后跟几个朋友聊这事儿,才知道这种不依赖地图的方案,现在覆盖面已经挺广了。不是说全国每条路都画好图等着你,而是车子自己学会“看路”。就像咱们人开车,也不是脑子里装着地图,更多是靠眼睛判断路况。

这半年下来,高速跑了大概八九千公里,城区国道加起来也有一万多。各种路况基本都试过了。夜间行车是我比较在意的,毕竟视线不好,摄像头会不会不够用?实际体验下来,倒也没遇到什么大问题。据说是多传感器配合的缘故,摄像头负责识别,毫米波雷达负责测距和速度,两个互相补台。

还有个场景挺实用——记忆常走路线。第一次手动开一遍从家到单位,之后车子就能自己重复这段路。地库出来、上匝道、进主路,整套流程不用碰方向盘。虽说还得盯着屏幕,但脚和手确实能轻松不少。尤其早上迷迷糊糊那会儿,这功能多少能帮你缓解点疲劳。

不过我也碰到过几次需要接管的情况。有一回前面车突然急刹,系统反应慢了半拍,我赶紧自己踩刹车。还有次在老城区转弯,对面逆行电动车突然杀出来,车子犹豫了一下,我直接打方向避开了。这些时候就提醒你,再智能的系统现阶段也还是辅助,关键时刻还得靠人。

半年跑了2万公里,高速国道城区全试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省下那8000块反而更聪明了-有驾

前两天看到份数据报告,说现在用这类功能的车主开启率能到八九成。想想也正常,真正好用的东西,大家自然愿意开着。那些装了从来不用的配置,多半是体验没到位,要么就是功能太鸡肋。

老张后来又问我一遍:“你说我那车,要不要加钱选装那个激光雷达版?”我跟他说,你先看看自己用车场景。要是经常走复杂路况,或者就是想要个心理安慰,那多花钱也行。但要是跟我一样,主要市区通勤加偶尔跑个长途,基础版其实够用了。省下那笔钱,够你加两年油了。

说到底,这些智能配置就是个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不一定非得追最贵最全的。我这半年的体验就是,只要系统在你常走的路上表现稳定,该认的都认得出来,该帮的忙都帮得上,这就行了。

至于什么技术路线、什么传感器方案,那是工程师该操心的事儿。咱们普通车主,把车开好就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