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车市啊,真让人琢磨不透。
我干这行快十年了,见过的发布会比我吃过的饺子都多。
这11月,跟往年岁末那种“收摊儿”的架势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开挂了。
你猜怎么着?
我刚从一个朋友那儿听说,宝马M3旅行版,11月1号就搁浅了。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儿“不合时宜”?
旅行车在国内,那基本上属于“冷宫”级别的存在。
性能旅行车?
更是小众到你找不到几个同好吧。
可偏偏,M3这名头一亮出来,那帮铁杆儿粉丝立马就坐不住了。
我记得有年我跑一个赛道活动,一哥们儿开着台老款M3,那声浪,简直是把空气都给撕开了。
他跟我说,这车就是他的“白月光”,平时家用开着特费劲,后备厢小得可怜,买菜都得费劲琢磨怎么塞。
可现在,M3也出“瓦罐”了。
这说明啥?
连宝马都看明白了,光有速度不行,还得能装。
3.6秒破百,3.0T直六,这动力,够猛。
后备厢拉满1500L,够你装下一个小家当了。
对了,我之前跑一个新能源的深度报道,差点把脚底板磨穿。
那时候,大家都还在琢磨“能不能跑远点儿”,焦虑得不行。
结果现在,看看这11月的新玩意儿。
第三代蓝电E5 PLUS,1号就来了。
230km纯电续航,哥们儿,这基本就是“一周一充”的节奏了。
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煎饼摊老板告诉你,他家煎饼果子现在可以“一周只收一次钱”了。
省心!
还带了智能电混四驱和FSD自适应悬架,这意味着它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对路面的“脾气”也摸得差不多了。
说到这儿,我得插个嘴。
我刚入行那会儿,跑一个老款燃油车的测评。
那车吧,动力还行,就是油耗高得吓人。
我当时为了凑够数据,天天跑高速,跑得我感觉自己跟“骆驼祥子”似的。
最后交稿时,我琢磨着得把油耗写得委婉点,结果编辑直接给我打回来了,说我“避重就轻”。
你看,那时候大家对油耗多敏感。
现在时代变了,大家开始比着拼电量了。
2026款比亚迪夏,4号就来了。
升级重点还是续航,纯电奔着218km去了,综合过千。
外观内饰变化不大,但插混系统,1.5T发动机加200kW电机,这组合拳,够结实。
再瞅瞅那些豪华牌子。
奔驰全新纯电CLA,5号。
预售价25.9万起,这价格,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
但我看了看配置,CLTC 866km,800V快充,十分钟加370km。
这不就是给自己找了个“充电桩保姆”吗?
MB.OS系统,豆包AI大模型,这车开起来,估计得跟个高科技玩具似的。
我跟你说,科技这玩意儿,迭代速度快得吓人。
我刚学会怎么用一个新软件,回头一看,它已经出到第三代了。
汽车也一样。
咱们国产的进步,那叫一个神速。
长安启源A06,9号。
这车,轴距都奔着2米9去了,都快撵上一些老牌B级车了。
重点是,它把激光雷达、地平线征程6M芯片都给配上了。
这硬件堆的,比我老家那邻居儿子娶媳妇儿的彩礼清单还全。
纯电版本续航够用,6C闪充,10分钟补330km。
这速度,比我挤地铁快多了。
还有奇瑞的全新瑞虎8,10号。
人家玩“双脸”策略,你喜欢沉稳的“虎款”,还是张扬的“豹款”?
内饰也分横屏竖屏。
这说明啥?
市场细分越来越精细了,就像饭店菜单,你爱吃辣的,我就给你整一桌子辣椒,你爱清淡的,咱就给你炖个老母鸡汤。
重头戏压轴的,岚图泰山,11月内。
这车,直接对标M9。
50万级别,华为的乾崑ADS 4和鸿蒙座舱,这配置,现在就是“王炸”组合。
800V平台,12分钟充到八成电,综合续航超1400km。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了,这是移动的“堡垒”,带着你去看更远的山河。
最后瞧瞧家用车市场。
朗逸Pro,11月内。
这车,就是大众的“老干妈”,在哪儿都能找到味儿。
Pro版本,换了怀挡、换了大屏,但核心还是那套EA211 1.5T加7速双离合。
省心,耐用,开着没毛病。
星途ET5,11月内。
增程中型SUV,纯电205km,综合1300km。
更狠的是,预计15万起步,还带激光雷达和征程6P芯片。
价格屠夫啊,这不就是“薄利多销”的现代版吗?
我跟你说,跑车评测最怕的就是“尬吹”。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某个小众跑车的稿子,写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什么“人车合一”、“驾驭激情”。
结果呢,读者回馈说,这车方向盘打死,A柱挡视线,拐弯跟瞎子过马路似的。
我当时就懵了,写得这么“浪漫”,开起来怎么就这么“糙”呢?
所以啊,现在看车,得看细节,看这堆数据后面藏着的生活体验。
11月这批新车,就是在教我们一个道理:什么时代了,光有速度不行,还得有脑子(智能驾驶),还得能装(实用性),最关键的是,不能老让人等(快充)。
这市场,太热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