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汽车巨头本应携手共进,却因“谁当老大”的问题分道扬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博弈?2025年2月13日,本田和日产突然宣布终止合并谈判,这场曾被外界称为“日本汽车业最大联姻”的合作,仅持续一个多月便草草收场。看似平静的公告背后,是一场关于权力、尊严与未来生存的激烈较量。
合并初衷:抱团取暖的无奈之举
时间倒回2024年12月,本田、日产与三菱汽车签署合作备忘录时,三家企业的处境像极了寒冬中试图挤在一起取暖的人。全球汽车市场正经历剧变——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比亚迪年销量突破500万辆,中国车企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反观日本车企,日产2024年第二季度净亏损93亿日元,本田在华销量暴跌31%,三菱更是连续三年利润下滑。
“再不联手,就要被时代抛弃了。”一位日本汽车行业分析师这样形容当时的紧迫感。按照原计划,合并后的新集团年销售额将超过30万亿日元(约合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全球第三大车企。三方计划共享电动汽车平台,把研发成本砍掉三分之一,甚至想效仿特斯拉打造“超级工厂”。但谁都没想到,看似美好的愿景会因一个根本问题崩塌——合并后究竟谁说了算?
控制权之争:尊严与现实的碰撞
谈判桌上的火药味,从本田提出“收购日产为子公司”的方案开始弥漫。作为市值7.5万亿日元的行业巨头,本田认为自己有资格当“家长”,要求掌握新公司过半董事会席位。但日产高管拍着桌子反对:“我们比本田早成立27年,凭什么当儿子?”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日产虽然近年业绩不佳,但手里攥着两张王牌:全球累计销售超60万辆的纯电车型聆风,以及覆盖9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更关键的是,日产经历过被雷诺控股的“寄人篱下”时期,2018年前CEO卡洛斯·戈恩的“大提琴箱逃亡事件”至今仍是敏感话题。“再当子公司?除非从我们尸体上跨过去!”一位日产中层私下这样表态。
本田的强势还体现在具体条款上:要求日产2026年前把营业利润翻三倍至6000亿日元。这相当于让一个刚挂科的差生承诺下次考年级前三。日产2024年净亏损800亿日元的现实,让这个条件显得像天方夜谭。“如果能独立完成目标,我们还合并干什么?”日产谈判代表的这句话,道尽了双方的信任危机。
破裂涟漪:供应链颤抖与盟友转向
合并告吹的冲击波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东京证券交易所当天暂停日产股票交易,三菱重工等供应商股价应声下跌3%。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富士康总部——这家以代工iPhone闻名的企业,突然成为日产绯闻对象。
“我们不买股份,只谈合作。”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的回应颇有深意。有内部人士透露,日产正考虑将电池制造外包,而富士康郑州工厂的电动车生产线已蓄势待发。这种“弱弱联合”看似无奈,实则暗藏玄机:富士康需要车企背书进入造车领域,日产则渴望借用科技公司的智能化能力。
中国市场的变化更值得玩味。东风日产某4S店经理老张告诉记者:“轩逸去年卖了20万辆,但隔壁比亚迪秦PLUS一个月订单就破3万。”他指着展厅里孤零零的纯电车型Ariya苦笑:“这车三个月才卖出去5台,电池技术比国产车落后一代。”
未来迷局:三条道路的生死抉择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产,面前摆着三条可能路径:
第一条路:孤注一掷搞电动化
日产计划2026年前推出19款新能源车,但现实很骨感。其自主研发的e-Power混动技术在日本本土尚有一席之地,却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上海某汽车测评博主试驾后吐槽:“高速行驶时油耗比燃油车还高,这叫哪门子混动?”
第二条路:另寻强力盟友
除了富士康,业内传闻日产接触过特斯拉和苹果。但前者正全力应对Model 2的产能危机,后者造车计划仍停留在PPT阶段。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裂痕也未完全修复,法国人至今握着日产43.4%的股份不肯松手。
第三条路:断臂求生
关闭九州工厂、裁撤15%员工、砍掉10个边缘品牌......这些写在日产内部文件里的“休克疗法”,每项都关乎数万人饭碗。但日产CEO内田诚在最近的发布会上直言:“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行业启示:大象转身的代价
这场合并闹剧给传统车企上了沉重一课。当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技术把车身零件从171个减少到2个,当比亚迪靠刀片电池实现“油电同价”,日系车企还在为“谁当董事长”争得面红耳赤。某私募基金经理算过一笔账:本田日产为合并谈判支出的律师费和咨询费,足够开发两款新车型的智能座舱系统。
不过,危机中总藏着转机。日产工程师山田健二透露,他们正在测试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有望突破700公里”。在东京车展上,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的日产概念车引发围观。这些细节或许暗示着:那个曾经以“技术日产”自居的品牌,正在尝试放下身段,重新出发。
尾声: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本田日产的合并失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困境。当电动化的浪潮拍碎燃油时代的权力格局,没有人能靠“论资排辈”守住王座。对于日产来说,真正的考验或许不是找不找得到新盟友,而是敢不敢革自己的命。正如汽车行业那句老话:“弯道超车的机会稍纵即逝,但首先,你得愿意松开方向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