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

2025 年 3 月铜陵高速的一声巨响,让小米汽车陷入了舆论漩涡。一辆小米 SU7 在开启 NOA 辅助驾驶时,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了施工锥桶,夺去了三条生命。而就在一年前,雷军在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地宣称,小米 SU7 的 AEB 系统能在 135km/h 时速下稳稳刹停静止车辆。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无数消费者产生了疑问:小米的瞬间刹停宣传,到底是黑科技展示还是虚假宣传?

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有驾

一、数据迷雾:从实验室到马路的落差

在江苏盐城试验场的专业测试中,小米 SU7 确实创造了惊人成绩:200km/h 时速刹停仅需 3.2 秒,制动距离 36.3 米,甚至超过了保时捷 Taycan 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雷军在发布会上着重强调的 135km/h 白天、120km/h 夜间 AEB 刹停能力,更是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但这些光鲜数据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限制条件。

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才披露,SU7 标准版的 AEB 系统根本不识别锥桶、水马、石头等障碍物,这与发布会宣传的 "全场景保护" 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后续说明中承认,135km/h 的刹停能力需要通过 OTA 升级后才能实现,首批交付的车辆其实并不具备这一功能。深圳门店销售人员更是直言:"时速超过 80km/h,AEB 就很难被触发"。

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有驾

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商品性能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就构成虚假广告。小米在宣传中刻意突出极限测试数据,却对功能限制和生效条件轻描淡写,这种 "选择性披露" 已经踩在了法律的灰色地带。

二、技术困局:被夸大的 "智能神话"

不可否认,小米 SU7 的制动硬件确实堪称顶级。Brembo 四活塞卡钳、博世 iBooster 2.0 系统、380mm 碳化钨镀层制动盘,这些高端配置让它在专业测试中表现优异。100-0km/h 制动 34.97 米的成绩,在同级别车型中也属上乘。但硬件优势不等于实际道路表现,尤其在复杂场景下,软件算法和传感器配置的短板会暴露无遗。

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有驾

此次出事的 SU7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靠摄像头识别路况,这使得它在面对非标准障碍物时容易 "失明"。更矛盾的是,小米一方面通过 "万人众测" 等活动强化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信任,另一方面却在用户手册中强调 "须时刻准备接管车辆"。这种矛盾的信息传递,让不少用户像事故遇难者家属那样,产生了 "智驾比人驾更安全" 的误判。

行业专家指出,小米并非个例。当前智能驾驶领域存在普遍的 "宣传膨胀" 现象:将实验室数据等同于实际能力,用特定场景成绩掩盖普遍局限性。近期发生的小米 SU7"幽灵刹车" 事件,更是暴露了智能驾驶算法的不可靠性 —— 在毫无障碍物的高速路上,车辆突然从 95km/h 骤降至 33km/h,导致后车追尾。

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有驾

三、安全启示:车企与用户的双向觉醒

判断小米的宣传是否构成虚假宣传,关键在于其是否故意隐瞒了关键信息。发布会通篇展示极限场景下的完美表现,却对 AEB 的识别范围、触发条件、升级要求等关键信息含糊其辞,这种营销方式显然不够诚信。北京市人大代表陈小兵的批评一针见血:部分车企严重违反广告法,通过夸大宣传降低了用户对风险的警惕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清醒认识到 "实验室神话≠马路现实"。再先进的 AEB 系统也只是辅助工具,截至目前,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量产车都未达到 "无人驾驶" 水平。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购车依据,了解清楚功能边界比追逐参数更重要。

雷军展示的小米汽车瞬间刹停算不算虚假宣传?-有驾

此次事件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智能驾驶技术需要循序渐进,宣传更应实事求是。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出台智能驾驶功能宣传规范,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测试条件与实际道路性能的差异,对 "过度承诺" 进行有效约束。

小米 SU7 的刹停争议,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信任危机。当技术进步跟不上营销野心,最终付出的可能是生命代价。对于车企来说,与其在发布会上创造 "刹停神话",不如在实际场景中多一分可靠;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迷信参数,不如牢记: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只有时刻警惕的司机。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诚信与责任,才应该是真正的 "黑科技"。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