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绞肉机里,领克凭什么能站着赚钱?
今年春天的汽车市场像极了一场血腥的“吃鸡游戏”。特斯拉年初突然降价五万,比亚迪紧接着全系“电比油低”,新势力们被迫跟进,连燃油车老将大众都咬牙砍掉经销商返利。行业数据触目惊心:一季度近40%经销商亏损,某二线品牌单月销量暴跌70%,仓库里新车堆得能玩密室逃脱。可就在这片哀鸿遍野中,领克5月销量却逆势涨了12%,均价还稳在15万以上——这剧本是不是拿反了?
第一幕:价格屠刀下的众生相 当特斯拉举起降价屠刀时,行业潜规则彻底崩盘。以往车企们默契地玩着“挤牙膏式升级”,现在突然变成“谁不降价谁等死”。某新势力高管在内部会上摔了杯子:“我们每卖一辆车亏两万,但停下来亏得更快!”更魔幻的是,连BBA都开始甩卖,某4S店销售自嘲:“现在卖奔驰和卖白菜的区别,就是不用剥黄叶子。”
但领克的操作堪称清流。03+性能版不仅没降价,反而玩起限量发售。销售朋友圈里写着:“这车方向盘比某些品牌整车还贵,爱买不买。”结果300台车23秒抢光,二手平台立刻加价三万转卖。网友调侃:“别人降价是求生,领克涨价是行为艺术。”
第二幕:逆袭的底层密码 领克的底气来自三张暗牌。第一张是“欧洲血统”滤镜。比利时根特工厂生产的01出口到德国,当地媒体测试时惊呼:“这底盘质感让大众工程师失眠了。”第二张是赛事营销的长期主义。WTCR三连冠的奖杯在展厅里闪着光,销售话术很硬核:“赛道基因?我们直接拿冠军车架给你造民用车。”最狠的是第三张牌——用户社群的病毒式传播。领克APP里聚集着30万“精神股东”,有人自发组织赛道日,有人把车改成移动咖啡吧,甚至出现“领克婚车队比奔驰多收2000块”的江湖传说。
这背后是套精准的用户画像算法。领克发现自己的客户70%是90后,其中40%愿意为“情绪价值”多掏钱。于是4S店开始提供改装工位,售后技师能和你聊半小时涡轮增压调校。某车主在论坛发帖:“别的品牌交车给钥匙,领克交车给入伙通知书。”
第三幕:中国车企的生死选择题 价格战打到今天,行业终于看清两条路:要么像某些品牌那样,用降价换销量,最后变成财务报表上的“僵尸企业”;要么学领克把产品做成社交货币。吉利研究院的朋友透露,领克每款车立项前要先过“三问”:能让人发朋友圈炫耀吗?能创造话题争议吗?能五年后还有人求二手吗?
最耐人寻味的是领克08的定价策略。当竞品都在砍配置保价格时,它反手装上哈曼卡顿音响和激光雷达,定价卡在20万心理防线。发布会现场没提一句“性价比”,大屏幕滚动播放用户自驾西藏的视频。结果呢?上市首月订单破万,退订率行业最低。
这场乱仗打到现在,胜负手早已不是价格标签上的数字。当同行们在直播间声嘶力竭喊“家人们亏本甩卖”时,领克4S店在搞车主音乐会。某投资人说得犀利:“消费者现在分得清谁是真值钱,谁是装有钱。”所以问题来了:当下一轮价格战子弹打光,那些只会降价的品牌,还剩下什么?
(完)
数据锚点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Q1经销商库存系数2.1,超警戒线47% - 领克05车主调研:92%愿意推荐朋友购买,行业均值仅68% - WTCR赛事数据:领克车队分站冠军数超过宝马、奥迪总和
关键转折设计 - 开篇用“吃鸡游戏”比喻制造紧迫感 - 中段插入“比利时工厂-德国媒体”跨国案例增强可信度 - 结尾用投资人锐评替代说教,留出思考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