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

智能汽车,这个被誉为未来出行核心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我们的生活。然而,当济南车主张先生在高速上,眼睁睁看着开启L2辅助驾驶的SU7对前方突然变道的货车“毫无反应”,或李晓女士在暴雨中,车辆无法识别车道线险些冲向护栏时,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无情地撕开了“智能”光环下潜藏的风险。这些并非孤例,而是智能汽车“软件病”的冰山一角,如同警钟般敲响,拷问着整个行业的良心与技术边界。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一项大规模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召回原因直指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对识别、预警或处置的不足,可能导致碰撞风险。小米汽车选择通过远程升级(OTA)技术免费修复软件缺陷。这并非小米首次OTA召回,今年1月24日,30931台SU7也曾因软件策略问题被OTA修复。此次事件,远不止是小米汽车的品控挑战,它更深刻地揭示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技术迭代狂飙突进与安全责任如影随形的核心矛盾。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智能汽车的“软件病”并非个案,而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顽疾。其病灶深植于当前畸形的商业模式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流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让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口号下,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快速迭代和功能堆砌。为了抢占先机,软件在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情况下便匆忙上线,形成“边跑边修”的荒诞模式。这种模式,在手机行业或许尚可接受,但在关乎生死的汽车领域,无异于玩火。同时,过度包装的商业宣传,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浮夸词汇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诱导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甚至过度依赖,从而大幅增加事故风险。这不仅是技术边界告知不清,更是商业诚信的沦丧。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加剧了这一问题,软件、硬件供应商与整车厂之间,协同、测试和责任划分的模糊地带,成了软件缺陷滋生的温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召回汽车超528万辆,其中软件缺陷占比超过四成,这足以证明“软件病”已成为智能汽车行业无法回避的系统性风险。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OTA升级,作为一种“云端打补丁”的便捷手段,无疑是智能汽车时代的一大进步。它避免了车主往返维修站的繁琐,缩短了问题解决周期,看似高效且成本低廉。然而,OTA绝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一针见血地指出,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存在固有局限。OTA升级固然能优化算法,提高识别能力,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感器物理性能的瓶颈。例如,视觉识别算法在逆光条件下存在盲区,毫米波雷达在检测横向移动物体时反应延迟,这些硬件层面的固有缺陷,并非单纯的软件升级所能完全弥补。济南车主张先生和李晓女士的亲身经历,正是这些技术边界的残酷写照。此外,OTA还面临法规合规性、用户接受度以及潜在升级失败风险等挑战。北京市圣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睿律师明确指出,L2级辅助驾驶的驾驶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车企的过度宣传可能导致消费者滥用,但OTA无法改变法律责任的根本划分。将OTA视为掩盖早期测试不足或硬件缺陷的“万能药”,不仅可能规避更严格的召回程序,更会像慢性毒药般,一点点侵蚀用户对品牌的长期信任。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面对智能汽车的“软件病”及其OTA的局限性,监管部门已不再坐视不理,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试图为狂飙突进的行业套上缰绳。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车企通过OTA升级消除产品缺陷时,必须按规范实施召回备案,严禁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工信部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直指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规范空白。该标准要求车辆强制配备“黑匣子”(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记录碰撞事件、驾驶员操作、传感器状态等关键数据,并加强驾驶员监测,在驾驶员出现脱离动态驾驶任务的情形时,及时采取语音警告、方向盘震动、限速、靠边停车等警示或控制措施。这些新规的出台,无疑预示着行业监管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和“全链条追溯”,强制车企从“敏捷迭代”转向“安全优先”,为智能汽车的安全运行筑牢底线,也为事故责任追溯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小米SU7大规模OTA召回事件,以及部分车主对“打补丁式召回”的戏谑与质疑,暴露了智能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中,如何平衡创新、安全与用户信任的深层结构性困境。智能汽车的未来,绝不应只追求速度与功能上的“黑科技”,更应以生命安全与社会责任为基石。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技术的边界,避免过度宣传,更要对产品缺陷负责到底,而非将用户推向未知的风险。行业需构建多方协同的安全保障体系:车企必须加强自律与品控,将安全融入产品开发的每一个环节;监管机构应持续完善标准与执法,确保规则的牙齿足够锋利;消费者则需理性认知与使用,不被营销话术所迷惑;技术提供商更应提升软件质量,从源头杜绝缺陷。

小米召回116887辆SU7,辅助驾驶缺陷致碰撞风险曝光-有驾

当11万车主的生命安全被一串代码掌控时,“永不妥协的科技”或许首先要学会对生命妥协。因为科技的最终价值,在于守护人类的福祉,而非将用户变成“beta版”的试验品。智能汽车的信任重建之路,漫长而崎岖,它需要整个行业深刻反思,并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追求的“智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安全”,而非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豪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