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等三大品牌加速推广电摩,销量数据增长,电动车市场升级成关键转折点

最近去楼下换电瓶,跟修车铺的老板聊了会儿天。

铺子不大,一半停着待修的旧车,另一半被几台崭新的、造型跟摩托车没啥区别的“大家伙”占着。

我问老板,现在是不是都卖这种车,那种带脚蹬子的小车呢?

他摆摆手,指了指角落里一台蒙着灰的样车,“那种?新国标嘛,卖一台赚两百块,费半天口舌,人家还嫌跑不快。卖一台旁边这个大家伙,顶卖三四台小的,你说我折腾哪个?”

雅迪等三大品牌加速推广电摩,销量数据增长,电动车市场升级成关键转折点-有驾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信号。

我们总喜欢聊“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降级”,但很多时候,市场的真实走向是“消费分层”,而且是被一种看不见的手,悄悄地、但又极其坚定地完成了筛选。

电动两轮车这个市场,就是个绝佳的样本。

我们得先捋一捋,这件事的根源在哪。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新国标”本身,觉得限速25公里/小时、电机功率400W的规定,是典型的“办公室决策”,完全不接地气。

这个批评有道理,但不全对。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在安全领域,它的第一性原理必然是“兜底”和“求稳”。

它要解决的是最广泛、最基础的问题,比如交通安全、火灾隐患。

所以它必然会选择一个最大公约数的标准,这个标准追求的不是“体验最好”,而是“风险最低”。

从这个角度看,“新国标”就像是给所有两轮车用户,提供了一份由官方背书的“安全外包服务”。

你买这个车,就等于把一部分对速度、改装的个人决策,外包给了监管。

代价是牺牲了效率和一部分自由度,换来的是合规上路、免于被罚的确定性。

对于每天只在小区和菜市场之间晃悠五分钟的老年人,或者对速度毫无要求的买菜族,这份“外包”是划算的。

雅迪等三大品牌加速推广电摩,销量数据增长,电动车市场升级成关键转折点-有驾

这是一笔【情绪账】,花钱买个省心。

但问题在于,市场的主力军,比如每天横跨半个城市通勤的打工人,或者把电动车当生产资料的外卖骑手,他们算的是另一本账——【效率账】。

对于一个外卖骑手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车速快10公里,可能就意味着高峰期能多送两三单,一天下来就是几十块的收入差。

续航多50公里,就意味着不用在中午最忙的时候,焦虑地满世界找地方充电,错失接单的黄金窗口。

在这种逻辑下,一台限速25、跑起来像“老头乐”的新国标车,对他们而言,不仅不是资产,反而是一种“负资产”,因为它在持续不断地侵蚀他们的潜在收入。

所以你看,矛盾就出来了。

政策的逻辑是“安全优先”,追求的是社会整体风险的降低。

用户的逻辑是“效率优先”,追求的是个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当这两种逻辑在一个产品上无法兼容时,市场就会自动分化,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于是,“电摩”就成了那个承接“效率逻辑”的容器。

它本质上,是市场在政策划定的边界之外,发现并开发的一片“政策套利空间”。

啥叫政策套利?

就是规则A管辖的范围里,体验不好、利润又薄。

雅迪等三大品牌加速推广电摩,销量数据增长,电动车市场升级成关键转折点-有驾

但规则A旁边,还有一个规则B(摩托车管理规定),虽然门槛高一点(要驾照、要上牌),但一旦跨进去,海阔天空,性能、利润都上去了。

那么,有能力的企业和有需求的用户,就会不约而同地从A规则下,想办法“移民”到B规则下去。

雅迪、爱玛这些浓眉大眼的头部厂商,他们的选择最能说明问题。

他们不是傻,也不是头铁非要跟政策对着干。

他们只是更精明地算了一笔账。

与其在“新国标”这个利润微薄、用户还不停抱怨的“红海”里卷生卷死,不如把资源投向“电摩”这个高附加值、高溢价的“蓝海”。

一台新国标车,技术门槛低,大家比的就是成本控制和渠道铺货,最后就是价格战,卖一台赚个两三百,跟卖白菜差不多。

但一台高端电摩,可以讲技术故事(钠电池、快充),可以讲智能化故事(App互联、无感解锁),可以讲性能故事(时速破百、续航三百),单车利润轻松拉到上千。

这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前者是制造业,后者是“制造业+科技消费品”。

所以,门店里销售员热情推荐电摩,冷落新国标车,这根本不是个人选择,而是整个产业链用脚投票的结果。

厂家、经销商、核心用户,三方的利益诉求,在这里诡异地达成了一致。

厂家要利润和品牌升级,经销商要赚钱,用户要性能和效率。

雅迪等三大品牌加速推广电摩,销量数据增长,电动车市场升级成关键转折点-有驾

皆大欢喜。

被“牺牲”的,似乎只有那个“为你好”的政策初衷。

这件事往深了看,其实是在回答一个经典问题:当一个统一的、善意的规定,遭遇一个复杂的、充满差异化需求的市场时,会发生什么?

答案就是:市场会“反向定制”规则。

它会用价格和产品,把人群筛选出来。

愿意为效率、性能和体验付费的人,去买电摩,同时承担考驾照、上牌照的“合规成本”。

而对价格敏感、需求单一的人,则留在新国标的“安全区”里。

这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它只是商业演化的必然。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出现后,功能机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在下沉市场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未来电动两轮车的格局大概率也是如此:新国标车成为保底的、功能性的“国民车”,满足最基础的代步需求;而电摩则会越来越像“四个轮子”的逻辑,走向智能化、高端化、玩具化,成为一部分人的“出行终端”乃至“大玩具”。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电动车店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不用觉得奇怪。

那不是简单的卖车,那是一场沉默的“公投”。

每一个消费者用钱包投出的票,最终汇集成了整个行业的航向。

而那个答案,早就写在门店的展台布局里了。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