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普通开车的人来说,最怕遇到的是什么事?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是车子好端端地开在路上,突然就撂挑子不干了。
尤其是在晚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仪表盘上亮起一排看不懂的故障灯,车子还开始发抖,那种无助和焦虑的感觉,真是谁经历谁知道。
这时候,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打开双闪,然后一遍遍地拨打救援电话,心里祈祷着能快点来人。
最近,听说有家国产汽车品牌,提出了一个叫“15分钟救援圈”的概念,听着挺厉害的,15分钟,也就是我们等个外卖的时间,真能把救援这件大事给安排明白?
这到底是厂家宣传的噱头,还是实实在在能让车主安心的服务呢?
咱们不妨通过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来好好琢磨琢磨这背后的门道。
事情发生在前不久,山东菏泽的一位董先生,晚上九点多开着他的吉利星瑞,车里还坐着家人。
正开着呢,车子突然就不对劲了,发动机故障灯亮了,车身抖动,踩油门也感觉没力气。
董先生是个有经验的司机,马上就把车停到了应急车道。
换作一般人,这时候心里肯定已经开始打鼓了,这么晚了,4S店还管事吗?
就算管,派人过来得等到什么时候?
董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当地吉利4S店的24小时救援电话。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就超出了很多人的常规认知。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没有例行公事地问地点、问车牌,而是先像个医生问诊一样,仔细询问了车辆的具体症状。
通过几个专业问题的沟通,他们很快就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车的动力系统上。
这种专业的电话沟通,首先就让焦急的车主心里有了底。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挂了电话没过多久,4S店的技术总监姚春波就亲自开着服务车赶到了现场。
一个技术总监深夜亲自出马救援,这在汽车售后服务里确实不多见。
姚总监现场检查后,判断车辆需要拖回店里做进一步的详细检修。
他立刻做了两手安排:一边联系拖车来处理故障车辆,另一边,他自己开着服务车,亲自把董先生和他的家人安全送回了家。
在回去的路上,他还主动告知董先生,店里已经为他申请了一辆免费的代步车,保证他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不会因为修车而受到影响。
从车辆出问题,到车主和家人被安稳送回家,再到后续的用车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安排,整个过程流畅、高效,而且充满了人情味。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一次成功的救援,绝不仅仅是派个拖车把车拉走那么简单。
它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品牌售后服务体系的整体能力和温度。
董先生的这次经历,恰好就让我们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吉利所说的那个“15分钟救援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15分钟救援圈”的核心,并不是说救援车必须在15分钟内飞到你面前,这在复杂的交通状况和广阔的地域面前是不现实的。
它的真正含义是“15分钟响应”。
也就是说,从你打通求助电话的那一刻起,在15分钟之内,你的求助信息必须得到处理,相关的救援流程必须被启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最基础的硬件条件,就是要有足够密集的线下服务网点。
根据官方数据,吉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超过2800家服务网点。
这个数字意味着,无论你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你的周围总会有一家吉利的服务站。
这就好比在城市里建了很多个消防站,一旦哪里有火情,总能保证有最近的队伍可以第一时间出动,这是实现快速响应的物理基础。
当然,光有地面上的“站点”还不够,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更依赖于一张看不见的“天网”。
吉利为此建立了一个智能诊断云服务平台。
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成一个全天候在线的“汽车保健医生”。
这个云平台会通过车联网技术,定期地、悄无声息地检查你车辆的健康状态。
它能主动感知车辆大约80%的电器类问题。
很多时候,可能连车主自己都还没感觉到任何异常,这个云平台就已经捕捉到了某个部件的微弱异常信号,提前发出了预警。
这个“云端预警”的流程非常快。
当系统发现问题后,智能算法会在10分钟内完成故障识别,然后自动把这个预警信息分派给两个地方:一个是离车主最近的服务门店,另一个是云端的诊断工程师团队。
服务门店接到指令后,需要在10分钟内做出响应,联系车主或做好准备。
而云端的工程师则会在2小时内,给出一个初步的维修方案。
这种“云端”和“地面”相结合的联动模式,让很多问题在演变成大故障之前就被发现和解决了。
据说,这套系统已经累计服务了超过400万的用户,把大量的潜在故障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这样一来,售后服务就从过去被动的“车坏了再修”,变成了主动的“提前预判,防患于未然”。
有了高效的响应系统和预警机制,接下来就要看具体的执行能力了。
这里面又包含两个关键因素:人和物。
人,指的是维修技师。
吉利打造了一支名为“蓝盾技师”的专业团队,要求所有技师都必须100%持证上岗,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这就保证了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服务站,都能享受到标准统一、技术过硬的维修服务。
车子到了店里,是这些技师负责把云端的方案和地面的检测结合起来,最终精准地找到并解决问题。
物,则指的是维修所需要的零配件。
相信很多车主都经历过修车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被告知“缺件儿”,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可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车子就只能趴在修理厂。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吉利下大力气优化了其备件物流体系,做到了让92%的备件能够在24小时内实现极速配送。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维修工作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极大地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
当我们把这些环节都串联起来看,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天上的“云”提前预警,地上的“网”快速响应,专业的“人”精准维修,高效的“物”及时供应。
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才共同构筑起了那个让车主感到安心的服务体系。
这种体系化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在全球知名的J.D.Power(君迪)发布的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报告中,吉利汽车凭借786分的高分,再一次获得了自主品牌的第一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绩不仅在自主品牌里领先,甚至超过了像丰田、大众这些一直以来以服务和品质著称的合资品牌。
这已经不是吉利第一次获此殊荣,而是第三次了,并且已经连续13年都稳居主流品牌高满意度的阵营。
这些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客观数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其服务体系的扎实程度。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的进步。
我们自己的品牌,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把车造出来、卖出去,而是开始在服务这个更考验综合实力和长久耐心的领域里,下真功夫,并且做出了超越老牌国际巨头的成绩。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值得信赖的选择。
这种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守护的理念升级,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品牌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