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对标哲学”的战略解码:小米SU7如何用价格战撬动豪车市场?

当雷军宣布小米SU7要对标保时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 S时,评论区炸开了锅:“一个造手机的凭什么挑战百年车企?”“价格屠夫又要颠覆行业?”面对质疑,雷军的回应干脆利落:“这几家公司都是世界第一,敢于对标就是勇气。”这句话背后,藏着小米从手机到汽车的生存法则——用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缺口。

雷军“对标哲学”的战略解码:小米SU7如何用价格战撬动豪车市场?-有驾
image

豪车定价体系的“破壁者”野心

保时捷Taycan起售价89.8万,特斯拉Model S定价73.39万,而小米SU7传闻定价不足30万。这组数字背后是三种商业逻辑的碰撞:保时捷卖的是百年赛道基因,特斯拉靠科技光环收割溢价,而小米试图用手机行业的“成本透明化”重构规则。

雷军“对标哲学”的战略解码:小米SU7如何用价格战撬动豪车市场?-有驾
image

雷军说“对标第一才能赶超第一”,实则是向传统豪车的定价体系宣战。当SU7用27200rpm电机参数叫板保时捷电驱系统时,它真正挑战的是“历史资本=定价权”的行业潜规则。

供应链拆解:SU7的“成本杀手”底牌

小米的底气来自手机时代积累的供应链能力。自研电机+宁德时代电池的组合,相比保时捷定制化电驱节省30%成本;复用手机研发团队开发的智能座舱,软件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全国上万家小米之家更省去4S店渠道费用。

雷军“对标哲学”的战略解码:小米SU7如何用价格战撬动豪车市场?-有驾
image

分析师测算SU7的BOM成本可能控制在20万内,但难题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小米牌”汽车支付品牌溢价?这解释了雷军为何反复强调“敬畏汽车工业”——参数领先只是入场券,体验认可才是通行证。

高配低价的战略双刃剑

小米的策略很清晰:用2.78秒零百加速、16.1英寸中控屏等参数碾压竞品,快速建立科技标签。但风险同样明显——当用户以保时捷的期待打开SU7车门,任何细节落差都会被放大成“性价比原罪”。

雷军“对标哲学”的战略解码:小米SU7如何用价格战撬动豪车市场?-有驾
image

雷军的解法是“守正出奇”:硬件利润压到5%以下,靠自动驾驶订阅服务赚钱。这种手机厂商惯用的“羊毛出在猪身上”打法,正在改写汽车行业的盈利公式。

行业鲶鱼效应:一场定价权的争夺战

SU7尚未上市,鲶鱼效应已然显现:特斯拉三个月内三次调价,BBA电动车型终端优惠超10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小米用参数透明化打破了豪车的“玄学壁垒”——当消费者开始追问“为什么保时捷底盘值60万”,旧秩序的地基已经开始松动。

正如雷军所说:“对标不是目的,而是学习路径。”从手机到汽车,中国品牌的高端化没有捷径,唯有在追赶中重新定义规则。这场定价权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