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

当春天的暖风吹拂欧罗巴大陆,一股来自东方的汽车力量也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伊始,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一季度销量同比暴增78%,达到14.8万辆!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2.5%跃升至接近4.5%。这意味着,在欧洲每卖出20多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品牌。这份成绩,绝非一时的运气,而是中国车企面对挑战,积极调整、锐意创新、深度融入的结果。那么,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开门红”背后的故事。

破局:政策阴霾下的战略转身

时间拨回到2024年10月底,欧盟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加征的高额反补贴税(叠加原有关税,部分车型税率高达45.3%),如同一道突如其来的寒流,让以纯电为主力出口欧洲的品牌,如名爵、吉利等,销量一度遭遇严峻考验。然而,中国车企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灵活应变能力。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然纯电动车的出口成本剧增,那些不受额外关税影响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 便迎来了契机。Dataforce的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一季度,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插混车销量同比暴涨近4倍!与此同时,油电混合动力车(HEV)和传统汽油车的销量也实现了100%的增长。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有效对冲了纯电动车面临的关税压力,成为中国车企整体销量强势反弹的重要支柱。

当然,政策的微妙变化也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今年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方达成共识,同意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寻求以设定最低价格的方案替代反补贴关税。虽然最终方案尚在磋商中,但这无疑是政策层面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显著缓解了欧洲消费者的观望情绪,让市场对未来有了更稳定的预期。这一转变背后,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坚决反对,以及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巨头基于对中国市场深度依赖而向欧盟施加的压力。正如VDA主席穆希雅在上海车展上所强调的,“加征反补贴税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个错误决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这给在欧发展的中国车企吃了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深耕:本土化——叩开成熟市场的“金钥匙”

欧洲市场历史悠久、消费者成熟、法规严苛,想要在此立足并取得长远发展,“贴牌出口”的老路显然行不通。中国车企深谙此道,将本土化视为打开欧洲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并在这条路上加速奔跑。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最直观的本土化莫过于生产制造的本地化。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不仅能有效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和高额关税,更能贴近市场、快速响应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我们看到,继奇瑞、比亚迪之后,更多中国品牌加入这一行列:

零跑汽车:借助与Stellantis集团的深度合作,正紧锣密鼓地为欧洲工厂选址(西班牙是重点考虑对象),目标是在2026年年中实现本土化生产。其小型电动车T03甚至已开始在Stellantis位于波兰Tychy的工厂装配下线,即将于9月大规模生产,充分利用了合作伙伴的成熟制造体系和区域优势。

奇瑞汽车:动作迅速,已收购原日产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工厂,预计年底就将在此生产电动汽车,并考虑建设第二工厂支持其中长期欧洲计划。

上汽集团:去年7月已宣布将在欧洲建立首座工厂,并明确表示计划将“中国新能源技术、绿色工厂引入欧洲”。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比亚迪:更早一步,其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已在稳步推进,计划三年内建成投产。

除了制造端的本土化,研发与产品适配同样关键。中国品牌不再简单地将国内车型直接搬到欧洲,而是深入研究欧洲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复杂的道路条件以及严苛的法规标准。例如:

吉利: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专门针对欧洲路况优化底盘调校技术,让产品更贴合当地用户的驾驶感受。

腾势:其进军欧洲的首款车型Z9 GT欧洲版,将会根据当地用户的用车习惯,在尺寸和智能化功能上进行针对性调整。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品牌与营销的融入是本土化的另一重要维度。中国车企正积极将一些成功的营销模式复制并创新到欧洲市场,同时精准定位:

蔚来:在欧洲多地设立豪华的NIO House,将其打造为品牌形象展示、用户体验提升和增强用户归属感的核心阵地。

零跑T03: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起售价仅1.89万欧元)和借助Stellantis遍布欧洲的成熟销售网络,迅速铺开数百个销售网点。

文化融合:从比亚迪赞助2024欧洲杯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到选择在全球设计盛会米兰设计周上高调推出腾势品牌,巧妙地将东方智慧与欧洲的生活哲学和审美品位相结合,树立起高端、时尚、创新的品牌形象。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亮点:技术优势与精准定位赢得青睐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在欧洲市场正逐渐得到认可和欣赏。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上海车展上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欧洲用户之前对高度智能化、拥有超大屏幕和舒适座椅的新能源汽车缺乏概念,但一旦接触到中国产品,普遍反响积极。“新鲜的事物、先进的技术以及亮眼的设计,不管在哪里都受欢迎”,他这样总结道。这种技术上的差异化优势,成为中国品牌吸引欧洲消费者的重要筹码。

从品牌布局来看,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打法也日趋多元化:

上汽名爵(MG):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年轻化的品牌形象,继续领跑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销量(一季度达76583辆,同比增1/3),成为欧洲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

卷向欧洲!中国车一季度海外销量翻倍-有驾

比亚迪: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一季度销量27365辆,同比增近4倍),不仅大众车型受欢迎,其高端品牌腾势也于4月登陆意大利米兰,剑指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所在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并同样采取纯电与插混并行的策略。

新势力加速:长安汽车携三大品牌9款新车亮相慕尼黑,小鹏汽车则在波兰、瑞士、捷克及斯洛伐克等地启动销售业务,积极开拓新市场。

展望:从“走进去”到“扎下根”

一季度销量的强势反弹,叠加中欧关于电动汽车关税替代方案的积极磋商,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更乐观的基调。腾势、零跑等新品牌的加速入场,以及本土化生产的实质性推进,都在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发展,正从初期的“走出去”、“走进去”,向着更深层次的“扎下根”蜕变。

当然,未来挑战依然存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法规标准的持续演进都是需要长期应对的课题。但中国车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战略定力。通过灵活调整产品策略、坚定不移推进本土化、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并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中国汽车品牌正在欧洲市场谱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这场精彩的“欧洲攻略”,才刚刚进入更为引人入胜的章节。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本土化根基的日益稳固和品牌认知的持续提升,“中国力量”在欧洲汽车市场的舞台上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