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混动SUV的销量数据,真是有点让人咂舌。比如,比亚迪宋Pro DM-i,全新2025款,去年卖了24.2万台,今年可能直接干到26万台。还有宋PLUS DM-i,去年26.7万台。银河星舰7呢,全年20万台没啥压力。乍一看,随便一台车,销量都能按“十万台”起跳。更夸张的是,这些车的售价也不算高,10到15万区间,几乎是市场的甜品位。对比合资品牌的混动SUV,这个成绩差不多可以用“吊打”来形容。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别急,慢慢捋。咱们先看销量,这些车的确卖得猛,但这背后是怎么回事?就拿宋Pro DM-i来说,去年24.2万台,今年预计26万台,这已经是一个中型车企全年销量的体量了。它的同门兄弟宋PLUS DM-i,单车销量甚至比整个品牌线还高,比如一些合资品牌的SUV线,加起来可能都没它多。这说明什么?第一,市场对混动车型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第二,比亚迪的产品定位,踩在了一个非常精准的点上——就好比你做了一道菜,盐放得刚刚好,大家吃着都觉得对味。
但问题来了,销量高就一定代表赚钱多吗?未必。我们来看另一个关键点:这些车的定价策略。比如宋Pro DM-i,最低配落地价拉到11.8万,而银河星舰7的起售价甚至低到9.78万。低价固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但它也会挤压利润空间。再加上很多车企在新车推出时,会疯狂堆配置,比亚迪的几款车经常出现“加量不加价”的操作,比如全新2025款智驾版直接多了几十项配置。这种玩法听着让人心动,但你仔细想想,这些额外的配置,都是成本啊。企业不可能平白无故送你东西,它要么是在前期亏着,要么就是靠后续销量摊薄成本。
那问题又来了,这种“亏本赚吆喝”的打法,是个例还是行业普遍现象?我们不妨横向看看同行。新势力里,像理想、小鹏,他们卖车也经常是“战略性亏损”。理想虽然单车毛利率不错,但研发投入高,整体还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小鹏更不用说,销量上不去的时候,亏损几乎是常态。而传统车企呢?合资品牌的混动车型,售价普遍偏高,但它们的销量往往跟不上国产品牌,尤其是10到15万这个区间,几乎被比亚迪和长安这样的国产品牌拿捏得死死的。所以从整个行业来看,混动市场的“性价比竞争”已经成了主旋律。这不是比亚迪一家在玩命,而是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走。
再把目光拉回比亚迪身上。它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有计划地“抓机会”?从数据看,比亚迪这些年的研发投入其实非常猛,尤其是在混动和电动领域。第五代混动系统、FSD可变阻尼减震器、45%以上的发动机热效率……这些技术的迭代,背后都是钱砸出来的。换句话说,它不是在烧钱造噱头,而是在为未来的市场做铺垫。短期看,可能毛利率不高,甚至个别车型可能不怎么赚钱,但它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护城河。等你发现的时候,混动市场的“规则”已经是它定下的了。
当然,话说回来,这种打法也不是没有风险。比如,消费者的喜好是会变的,今年大家买混动SUV买得欢,但两年之后,纯电SUV技术更成熟、价格更便宜的时候,市场可能又会迅速转向。如果比亚迪的技术储备没跟上,或者它的供应链在纯电市场上没有优势,那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所以,它现在这种“铺大摊子”的策略,看着很有章法,但能不能持续奏效,还得看后续动作。
说到底,这事看着挺吓人,但拆开来,其实逻辑还算清楚。比亚迪和其他国产品牌,不是在盲目追求销量,而是在打一场“未来之战”。它们用低价和高配置,快速抢占市场,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又通过技术研发,拉开和竞争对手的差距。短期来看,利润可能没那么亮眼,但长期来看,它们的目标显然不止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整个行业的话语权。
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些销量“太不正常”,也许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像在冒险,但实际上背后有很多精心计算的动作。接下来要紧盯的,不是它们今年能卖多少台,而是它们能不能在技术和市场上继续站稳。这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