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聊摩托车这个话题,就跟聊初恋一样,总有一种“爷的青春又回来了”但回来的只是幻觉的操蛋感。最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总有人问我,摩托为啥叫摩托,又为啥在中国混成现在这个鸟样。
诶,这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完美地解释了,一个本来应该在马路上进行闪电战的钢铁猛兽,是怎么一步步被逼成在城乡结合部跳广场舞的退休老干部的。
首先,“摩托”这俩字怎么来的?这事儿吧,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就是个翻译上的懒政。跟“巴士”来自Bus,“沙发”来自Sofa一个道理,“摩托”就是Motor的音译,简单粗暴,突出一个能听懂就行。全称Motorcycle,直译过来就是“带发动机的自行车”,一个把自己核心卖点直接写在脸上的耿直boy。刚开始还叫什么“机器脚踏车”,太费口水了,劳动人民的时间很宝贵,直接砍掉后半截,就叫“摩托”,朗朗上口,听着还有点洋气。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你爱咋咋地。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一种“我懒得跟你废话”的智慧。不像现在的车企,一个破发动机,能给你吹出十几个不明觉厉的名词,又是创驰蓝天又是地球梦,整得跟修仙功法似的,最后一看,不还是烧油放炮那一套么。
然后,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长啥样?1885年,一个叫戴姆勒的德国老哥,整出个木头车架子,塞进去一个0.5匹马力的单缸发动机。0.5匹马力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家楼下那条泰迪,要是心情好,蹬两下腿的劲儿都比它大。时速12公里,还没我骑共享单车猛蹬的时候快。这玩意儿放现在,就是个标准的“老头乐”,还是个木质限定版,主打一个盘出包浆。
戴姆勒的儿子,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骑摩托的人,当时上街绝对是万众瞩目。但大家看的不是他有多帅,而是想看这破木头架子什么时候散架,顺便开个盘口赌一把。这才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你说这是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产品?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是“你看我牛X不牛X就完事了”。
摩托车的进化史,说白了就是一部修仙史。一开始是练气期,木头架子加个小马达,能跑就行,突出一个“活着”。然后进入筑基期,有了充气轮胎、离合器、减震,开始讲究体验了,不再是骑个几公里屁股就要裂开的状态。哈雷这种品牌出来,算是正式开宗立派,广收门徒。
再往后就是金丹期,速度与激情来了,双缸引擎,时速干到150公里以上,这时候的摩托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成了“玩具”,成了荷尔蒙的延伸。最后就是现在的渡劫期,各种电喷、ABS、牵引力控制系统,一大堆电子辅助给你装上,生怕你道心不稳,一把油门下去直接原地飞升。这哪是骑车,这是在开高达,系统负责一切,你只负责帅。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摩托车比作修仙,好像有点中二,但你别说,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不断进化,越来越牛X的物种,怎么就在中国“火不起来”了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可是摩托车的黄金时代,嘉陵、建设、五羊,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爸当年那辆嘉陵70,后座那个铁架子夏天巨烫屁股,但我还是觉得很威风。
结果呢?凉了。怎么凉的?四个字:不讲武德。
第一个,也是最狠的,叫“禁摩令”天劫。1985年北京带头,后面一百多个城市跟进。理由很充分,污染、噪音、治安。尤其是当年的飞车党,简直是城市传说,搞得人心惶惶。是是是,当年飞车党确实猛,不一刀切不行。但讲真,为了抓几个贼,直接把整个菜市场给封了,这操作也是没谁了。这一招,直接把摩托车从主流交通工具的牌桌上给踹了下去,连上桌的机会都不给你。
第二个,叫电动车降维打击。这玩意儿简直是版本之子,是摩托车的天生克星。它便宜,不用考驾照,充电比加油方便,最关键的是,它能在禁摩区里横着走。它完美地接管了摩托车“短途代步”的生态位,而且用的是一种流氓打法。摩托车就像一个苦练了十年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结果人家电动车直接掏出了枪。最好的防御是什么?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电动车就是那个抱着煤气罐冲进来的狠人,它不但掀了摩托车的桌子,还顺便把锅碗瓢盆全给打包带走了。
第三个,叫法规的“紧箍咒”。摩托车报废年限13年,你刚跟它培养出感情,它就得进回收站。年检、保险,各种手续,突出一个“折腾”。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每天琢磨的是怎么搞钱,怎么不被老板优化,哪有那么多时间跟你玩这套养成游戏?就问你烦不烦!就问你烦不烦!这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一堆潜在用户给劝退了。
第四个,才是技术。我们总说中国是摩托车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这话没错,但有点避重就轻。在禁摩令和电动车的双重绞杀下,市场都没了,你让企业拿什么去搞研发?活下来都是问题,还谈什么星辰大海?本田一年卖一千八百多万辆,那是在全球市场里打出来的。我们的品牌呢?被锁在家里,跟自己人内卷,最后卷出一堆便宜但没啥技术含量的“暴躁的压缩毛巾”,怎么跟人家打?
所以你问我,未来中国摩托能靠“电动化”“高端化”重新崛起吗?
我告诉你,很难。
因为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车,也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和路权。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吹的牛X。摩托车在中国,缺的就是这个“玄学光环”。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它依然和“危险”、“低端”、“炸街”这些词绑定。
只要这个认知不改变,只要“四个轮子”对“两个轮子”的路权歧视依然存在,你就是给摩托安上任意门,它也只能在郊区晃悠。真正的矛盾,是骑车的人想追求自由和帅,和管事的人怕你太自由、太帅,不好管。这个死结解不开,一切都是白搭。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国摩托车,目前看,卡在中间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