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销量连续下滑,账上资金吃紧,跟本田的合并谈判黄了,连CEO都撂挑子走人。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车企,现在就像个被逼到墙角的拳击手,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场绝地反击。
他们憋了个大招:未来两年要推出超过13款新车。
这个数字听着就吓人,要知道现在很多车企一年能推出一两款新车就不错了。
日产这是要下血本,准备来场"车海战术"。
先看北美市场,这里可是日产的主战场。他们最拿手的电动车聆风要改头换面了,从原来的两厢车摇身一变成了跨界车。新车用了跟艾睿雅同款的电动车平台,续航里程大幅提升。最绝的是充电口直接兼容特斯拉的超充站,这招够狠,等于把对手的武器拿来自己用。
逍客也要更新换代,这次玩得更花,汽油版、混动版、插电混动版全都有。有意思的是插混版直接用了三菱欧蓝德的底子,看来日产是铁了心要把联盟资源用到极致。探路者也要改款,前脸会变得更犀利。还有一款神秘的电动SUV正在酝酿,据说造型相当未来感。
欧洲那边主打小车路线。电动版的米克拉终于要量产了,这车跟雷诺5电动车是亲兄弟,都是小巧玲珑的城市通勤利器。还有电动版的Juke,造型比燃油版更夸张,一看就是年轻人的菜。逍客在欧洲会搭载第三代混动系统,油耗能再降一截。
拉美市场主打皮卡,新款纳瓦拉要来了,设计更时尚,配置也更智能。澳洲市场会有一款全新的一吨级皮卡,跟三菱Triton是兄弟车型。印度市场要推小型货车和SUV,非洲市场也有相应布局。日本本土则会更新轻型车和小型货车。
日产的新任掌门人伊万说得挺豪迈:"我们要用惊艳的产品重新定义出行体验。"这话听着提气,但现实很骨感。现在全球车市竞争这么激烈,光靠堆新车数量就能翻身?我看未必。
电动车领域有特斯拉这样的巨头压着,传统车企这边大众、丰田也没闲着。日产这次押宝这么多新车,风险不小。万一有几款卖不动,那可就是雪上加霜。不过话说回来,日产在电动车领域起步早,技术积累还是有的。这次把聆风改造成跨界车,又兼容特斯拉充电桩,确实是个妙招。
混动车型方面,日产的e-Power系统口碑不错,这次升级后应该更有竞争力。但问题是现在混动市场已经杀成红海,丰田的混动车型卖得风生水起,本田也在发力,日产要想分杯羹不容易。
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的资金链。推这么多新车得花多少钱?现在日产的财务状况可不乐观。要是新车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那可真要了老命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日产这次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其温水煮青蛙慢慢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有意思的是他们很会利用联盟资源。跟雷诺、三菱共享平台和技术,这样能省下不少研发费用。这种打法很务实,毕竟现在单打独斗太难了。但问题是这样出来的车容易同质化,缺乏个性。消费者会不会买账还不好说。
欧洲市场的小车策略倒是很对路。那边就喜欢小巧精致的车型,电动版的米克拉和Juke应该能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但欧洲市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认品牌。大众、标致这些本土品牌根深蒂固,日产想虎口夺食难度不小。
拉美和澳洲的皮卡战略比较稳妥。日产在这些市场有基础,皮卡又是刚需车型,只要产品力够强,销量应该不会太差。印度和非洲市场就比较难说了,那边更看重价格,日产的品牌溢价能有多少还不好说。
日本本土市场更是个难题。现在连丰田都在为本土销量发愁,日产要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轻型车和小型货车市场已经饱和,想分一杯羹就得有真本事。
说到底,日产这次是豁出去了。13款新车听着很唬人,但关键还得看产品力。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光靠花哨的营销已经不管用了。车好不好开,省不省油,耐不耐用,这些才是硬道理。
日产的当务之急是要打造几款爆款车型。不需要每款车都大卖,但必须要有几款能撑场面的拳头产品。就像丰田有卡罗拉,大众有高尔夫,日产也得有自己的"台柱子"。
这次改款的聆风是个机会。电动车是未来趋势,要是能把这个IP做起来,日产就能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逍客和奇骏这样的SUV也要稳住,这是目前最赚钱的细分市场。
皮卡车型更不能丢,这是日产的传家宝。在北美和澳洲市场,皮卡就是摇钱树。只要这几块阵地守住了,其他车型就是锦上添花。
现在说日产能不能翻身还为时过早。但至少他们没坐以待毙,知道要主动求变。这比那些混吃等死的车企强多了。不过汽车行业有句老话:新车上市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日产这波操作,成败还得市场说了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