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度续航打七五折,这台7.98万起的车在海拉尔测试后,让一票15万车主开始算电费账
去年十一月,海拉尔零下二十度。我开着这台刚提的车上路,心里多少有点虚——毕竟才七万多落地的东西。出门前看了眼表显续航,还剩380公里。等从市区跑到郊外亲戚家,往返一百二十公里,回来表显只掉了不到160公里。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拿手机算了半天,这掉电比例…怎么跟别人说的冬季五折血崩完全不是一回事?
后来才知道,我这运气还算不错的。小区有个哥们儿去年买的某品牌纯电,标550公里,冬天开暖风能跑个两百七八就不错了。他看我这车冬天表现,愣是在充电桩堵了我半小时,非要问清楚是哪款。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想买纯电。预算就十万出头,本来打算买台合资紧凑轿车。结果有天路过4S店,销售拉着我试驾。他说这车CLTC标520公里,我当场就笑了——又是虚标那套。但架不住人家软磨硬泡,就上车转了圈。
这一转,还真发现点东西。首先是空间,我一米七八坐后排能跷二郎腿,这在同价位车里不多见。后备箱打开看了眼,目测能塞三个大箱子,底下还有个挺深的夹层。销售说这叫什么CTB技术,电池不占座舱空间。具体原理我没细问,反正结果就是能装。
真正让我动心的是价格。裸车不到八万,算上各种补贴优惠,落地也就十万左右。我心想,这价格要是买燃油车,连个带天窗的中配都拿不下来。
提车那天是九月份。头一个月我就当代步工具开,市区通勤为主。每次充满电显示520公里,开到还剩50公里左右去充电,算下来实际能跑个四百五六。这个数据我还挺满意的,毕竟市区红绿灯多,走走停停很正常。
转机出现在十月份。单位组织去郊外团建,单程一百八十公里,高速为主。我出发前充满电,一路开着空调,音乐也没停。到了地方看续航,掉了大概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回程更邪门,可能是下坡路段多,实际掉电只有一百三十几公里。我当时就纳闷了,这车是不是表显有问题?
回来之后我专门跑了次测试。周末找了条环路,充满电清零小计里程,开始跑圈。速度控制在八九十,空调关了,就想看看这车到底能跑多远。最后跑到趴窝,小计里程显示578公里。我当时就懵了——标520跑出578,这是什么操作?
后来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车在青藏线上还测出过更夸张的数据。具体多少我记不清了,反正意思就是能耗特低。我又仔细算了笔账:家里用的谷电,三毛一度,百公里按十度电算,一公里也就三分钱。我以前那台轩逸,百公里油耗六个多,按现在油价,一公里也得四五毛。一年跑一万五千公里,光燃油费就能省出五六千。
到了冬天,才是真正的考验。北方的车主都懂,纯电车一到冬天就是另一副面孔。我也做好了续航打骨折的准备。结果前面说了,零下二十度那次,掉电比预期少太多。我特意去查了下,说是这车有个热泵系统,冬天制热效率比较高。至于具体原理,我这种文科生也搞不明白。反正效果就是,开暖风没那么费电。
充电桩遇到的那个零跑车主,后来加了微信。他说他那车冬天续航能剩个五成就不错了,羡慕我这车能保持个七成多。我说可能是技术路线不一样吧,具体也说不上来。
安全性这块儿,我本来没太关注。七八万的车,能有多扎实的用料?直到有次刷视频,看到这车被五十吨重卡碾过去,电池包居然没事。视频里还提到什么电池车身一体化,把电池跟车身焊一起了。我印象里这技术以前只在三四十万的车上见过,没想到现在十万以内的车也用上了。
说到配置,这车给的确实挺厚道。全系标配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这两样东西我以前开燃油车都是要加钱选装的。跑高速的时候,定个速度让车自己跟着前车走,脚能歇不少力气。语音控制反应也挺快,说个“我有点冷”,空调自己就调高温度。
上个月带家人去郊外露营,用了下外放电功能。接了个电磁炉和投影仪,看了大半天电影也没事儿。旁边露营的一家人过来围观,问这是什么设备。我说车自带的移动电源,他们一脸不可思议。
小区里开这车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个跑网约车的师傅,算过一笔账,一年光电费就比油车省了七八千。还有个邻居,本来都定好燃油车了,后来听说这车的用车成本,临时改了主意。
当然,槽点也不是没有。内饰用料比较一般,中控屏边框塑料感明显。刹车初段偏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音响效果只能说凑合,跟合资车比还是有差距。但想想这个价位,能给到这些东西,好像也不能要求太多。
前几天又去4S店保养,看到展厅里围着一群人看车。有个小伙子问销售:“这车冬天续航到底怎么样?”销售还没开口,旁边一个刚保养完的大哥接话了:“我在北方开了半年,比预期好太多。”
开了三个月,我渐渐明白当初充电桩那哥们儿为什么说“有点意思”了。这车就像个不声不响的选手,没什么花哨宣传,但该给的东西都给到位了。特别是在用车成本这块儿,确实打到了不少人的痛点。
选车这事儿,我现在的想法是:别光看品牌和面子,得算算账。一年省下来的钱,够干不少事情了。至于这车值不值得买,每个人情况不同,去试驾一圈可能比看一百篇文章都管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