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圈,真是比咱们国道上的货车司机还拼命,一路狂奔,时不时还上演几出追尾、刮擦的戏码。
前不久微博上那则通报,可真算得上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把几个在汽车领域里呼风唤雨的大V给“请”下了舞台,禁言九十天,连带着一百八十天的广告收益也打了水漂。
这雷厉风行的手段,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官方要给那些在网络上胡作非为的家伙们“上上课”了。
这背后的用意,其实是想给咱们营造一个更干净、更良性的营商环境。
那些凭空捏造数据、恶意诋毁车企、甚至编排老板私生活的乱象,就像路上的“暗坑”,让人防不胜防。
治理这些,那是必须的,也是大快人心的一桩事。
然而,当笔者深入思考这桩事件,一个更让人头疼的矛盾浮出水面。
我们发现,现在不光有那些专门“使绊子”的黑手,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他们把娱乐圈那套“为爱发电”的逻辑,生硬地移植到了买车这件事上。
自家品牌要是被谁说了句不中听的,立马就跟被踩了尾巴似的,群起而攻之。
更有甚者,连消费者正常的合理维权,都能被扣上“背叛”的帽子,这岂不是咄咄怪哉?
这两种极端行为,可谓一正一反,却都像腐蚀剂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咱们汽车市场的健康肌体。
它们如同两条毒蛇,一条从外部张牙舞爪,一条从内部悄然吞噬,最终受损的,还是整个行业的生态与我们普通人的消费体验。
那么,这些被“点名”的KOL,究竟干了些什么勾当?
他们可不是简单地提出产品不足,而是将造谣生事、制造负面舆论当作流量密码,用虚假信息换取真金白银,这俨然已成为一种网络“黑公关”的惯用伎俩。
还记得那位曾经在网络上搅弄风云的“小牛说车”吗?
他曾长期聚焦蔚来、小鹏等新能源品牌,散布“某车企隐瞒安全事故”、“创始人学历造假”等不实言论。
结果呢?
企业忍无可忍,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最终,这个抖音账号被封禁,还赔付了企业超过六十万元的损失。
这笔钱,足以买一辆中高配的豪华轿车了,可见谣言的代价何其沉重。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案。
前几年,极氪汽车也曾对四十六家MCN机构发起诉讼,原因就是这些机构收受利益,大肆发布诋毁其产品的文章。
小鹏汽车也在这类网络侵权官司中胜诉。
实践反复证明,那些靠编造谎言、恶意攻击来谋利的人,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或许有人会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几句坏话嘛?”
但恶意抹黑的破坏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它能像一把无形的利刃,刺穿企业的商业信誉,让其蒙受巨大损失。
回溯至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曾刊文指责360公司,用“癌性基因”、“毒瘤”等措辞,并编造虚假数据,直接导致360的商业声誉遭受重创。
最终,法院判决《每经》赔偿一百五十万元,这在当时创下了名誉权案件赔偿金额的新高,并且要求其连续十天在报纸及各大网站首页公开致歉。
试想,连正规媒体的虚假报道都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经济赔偿,那些以流量为生的KOL们,其言论对企业的伤害只会更大,那可真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啊。
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单个企业的利益,更会拖累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例如,有人散布“新能源电池会爆炸”的谣言,即便其矛头指向特定品牌,但旁观的消费者听闻后,往往会对所有新能源汽车产生疑虑,从而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广与普及。
这正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真实写照。
所以,微博此次的行动,无疑是精准打击,因为一旦失去真实性的基石,市场就会沦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然而,就在我们齐声谴责恶意抹黑之时,另一种同样具有侵蚀性的现象正悄然蔓延——消费领域的“饭圈文化”兴起。
简而言之,就是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或电子产品时,不再以产品本身的品质、性能作为首要考量,而是将品牌或创始人视为偶像般追捧。
一旦有人对他们所钟爱的品牌提出批评,便会迅速集结,形成围攻之势。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莫过于小米SU7车主维权事件。
一位车主在发现车辆问题后寻求解决,结果非但未获得品牌方的及时回应,反而先遭到了大量“米粉”的网络暴力。
这些粉丝指责车主是“友商派来的黑子”,甚至要求车主自证清白,最终竟有近五百名车主联合起来,才勉强澄清了事实。
这哪里是消费者维权,简直成了娱乐圈的“反黑”现场,令人哭笑不得。
这种畸形现象的根源,在于娱乐圈的“粉丝文化”渗透到了消费领域,并且与品牌方的营销策略形成了某种“共谋”。
当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看重“身份认同”。
当一群人选择了同一品牌的汽车,他们便会形成一种“圈层”,将品牌标识视为自己的身份象征。
正如有人购买华为手机,会认为自己是在支持国货,若有人批评华为,便会被其解读为对自己选择的否定,进而引发强烈的反驳。
这种心态逐渐扭曲,从最初的“喜爱产品”演变为“盲目护短”,即使产品出现问题,也不愿承认,生怕被视为“叛徒”。
部分品牌方也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刻意引导消费者进入“饭圈”。
他们惯用的手法便是塑造创始人“人设”,讲述“情怀故事”。
例如,雷军先生常以“为发烧而生”自居,讲述小米如何凭借高性价比打破市场垄断;一些新能源车企的创始人们,也时常在公开场合描绘自己的“造车愿景”,宣称要颠覆行业格局。
这些故事听得多了,消费者便将对创始人“人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产品之上。
原本是购买一辆汽车,最终却变成了“支持创始人的理想”,情感凌驾于产品价值之上。
此时,任何针对产品的批评,便不再是简单的“说车不好”,而是被视为“否定我的情怀”,自然难以容忍不同的声音。
新疆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例:一位业主与装修公司产生纠纷,他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投诉或诉讼,而是直接在车身张贴“黑心骗子公司”的横幅四处行驶。
最终,法院判决该业主侵犯名誉权,不仅需要公开道歉,还要赔偿损失。
这便是将“饭圈护短”的逻辑误用于维权,维权理应依法依规,而非效仿粉丝“撕扯谩骂”。
无论是恶意抹黑还是盲目护短,表面看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但其本质都在破坏市场秩序,最终受损的,却是我们普通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
对于品牌而言,“粉丝护短”看似能节省公关费用,实则是一剂“慢性毒药”。
回想享界汽车刚上市时,不少“粉丝”自发为其辩护,但部分极端言论反而引发路人反感,原本对该品牌感兴趣的潜在客户,看到这种阵势后纷纷却步。
品牌若沉溺于这种“粉丝滤镜”,便会忽视产品本身的缺陷,因为无论产品多么糟糕,总有粉丝为其“洗白”。
长此以往,产品质量每况愈下,最终难逃市场淘汰的命运。
对于消费者而言,“入戏太深”无异于自寻烦恼。
笔者曾听一位网友抱怨,他购买某品牌手机后发现续航远未达到宣传标准,便在论坛上吐槽了几句。
结果呢?
他被一群“粉丝”追着谩骂了三天,指责他“不懂技术”、“故意挑刺”。
最终,他出于恐惧,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试想,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因为害怕网络暴力而不敢说真话,企业便会变得肆无忌惮,最终我们都将不得不购买劣质产品,白白浪费钱财。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股风气将扰乱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数码、汽车领域充斥着各种“骂战”,一个品牌宣称续航领先,另一个品牌的粉丝便指责其“拉踩”;有评测机构指出某车刹车存在问题,立刻被质疑“收受友商好处”。
原本,正常的对比评测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选择,也能促使企业持续改进。
但一旦被“饭圈逻辑”搅浑,便无人敢于说出真相,行业竞争将陷入非理性内耗,技术进步停滞,价格也难以回归合理,整个产业发展将停滞不前。
中央网信办曾有一句精辟论断:“被情绪主导的市场终究行之难远。”
此言何其深刻!
无论是散布谣言的“黑公关”,还是容不得批评的“饭圈粉”,他们的行为都建立在情绪之上。
然而,情绪终究无法支撑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它就像海市蜃楼,看似繁华,实则脆弱不堪,一触即溃。
要根治这两种“顽疾”,仅仅依靠谴责是远远不够的。
消费者、品牌、监管部门必须三方联动,各司其职,才能拨乱反正。
作为消费者,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辨明真伪”,如同《论语》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们购买的是产品,而非盲目崇拜的偶像。
喜欢某款车的续航表现,便客观赞美;发现某款手机的拍照功能不足,便实事求是地提出。
切勿将产品与个人身份过度绑定,那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遇到问题时,理应依法维权,不必被“粉丝”的言论所吓倒。
重庆曾有消费者因汽修厂服务不佳而给出差评,汽修厂以抹黑为由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消费者胜诉,明确指出“对服务质量的主观评价不构成侵权”。
你看,说真话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无需顾忌那些“护短粉”,更不必为了虚妄的“信仰”而委屈自己。
品牌方更应及时“踩刹车”,停止刻意营造“饭圈运营”的模式。
若想赢得消费者青睐,必须依靠产品本身的硬核实力,而非创始人的人设或空洞的情怀故事,后者只能一时迷惑,无法长久。
鸿蒙智行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明智:一方面悬赏五百万元打击黑公关,果断亮剑;另一方面,积极公开智能驾驶数据,举办技术发布会,将公众注意力引导至产品与技术本身,而非任由粉丝进行无谓的“撕扯”。
美妆品牌FanBeauty也是一个范例,其创始人虽是明星,但品牌赢得口碑靠的是酒糟面膜的实际效果,而非粉丝的“控评”。
产品好,自然会有市场,根本无需借由“情怀绑架”来维系销量。
监管部门与平台也必须紧密跟进,明确划定“红线”。
何谓恶意抹黑?
何谓正常批评?
必须有清晰的界定标准。
比如微博此次处理KOL,就应清晰说明是因为其“编造虚假信息”,而非仅仅因为“批评产品”。
对于粉丝“网暴”维权者的行为,平台也应加强管理,不能放任极端言论泛滥,将正常的讨论区变为网络暴力的战场。
法院也应发挥作用,如同重庆的差评案例,明确“正常评价不构成侵权”,从而遏制企业滥用“名誉权”打压消费者的行为。
归根结底,市场的本质在于“货真价实”。
唯有消费者购买得安心,企业生产得用心,整个行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恶意抹黑,如同釜底抽薪,意在摧毁市场根基;“饭圈护短”,则如掩耳盗铃,试图遮蔽问题。
这两种行为都不可姑息。
我们普通人的期望其实很简单:产品好就由衷赞扬,不足之处便坦诚指出,遇到问题能够依法维权,不必担心被谩骂,更不必担忧受骗。
当市场能做到这一点时,它才是真正健康的。
一个健康的、充满理性的市场环境,最终将惠及我们每一个人。
毕竟,理性才是长久之道,由情绪泡沫堆砌起来的繁荣,终将破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