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今年这车市,尤其是纯电市场,已经不能用“内卷”来形容了。
卷,好歹还有个形状,有个规则。
现在这情况,纯粹就是把所有车企扔进一个绞肉机里,看谁最后能剩下一块完整的骨头。
前两天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等等党永不为奴”,现在看来,我们不是奴隶,我们简直快成上帝了,车企们就差给我们磕一个了。
这事儿得从一个离谱的数字说起:46%。
你第一眼看到这个数字啥感觉?
我当时就懵了,以为是哪个电商平台又在搞什么“百亿补贴”的噱头。
结果定睛一看,好家伙,是别克微蓝6的降价幅度。
一台正儿八经的合资纯电车,价格直接腰斩。
这已经不是商业行为了,这简直是行为艺术。
它仿佛在用一种自残的方式,向整个市场嘶吼:我扛不住了,谁来收了我吧!
这哪是降价,这是在发求救信号弹。
这枚信号弹一上天,整个网约车市场瞬间就炸了锅。
北京EU5 PLUS,曾经跑滴滴师傅们眼里的“铁饭碗”,也跟着降了七万多。
你得明白这背后的逻辑,当一个市场开始向B端(企业用户)疯狂倾销时,说明它在C端(个人用户)已经彻底打不开局面了。
这就像一家高档餐厅,突然开始疯狂甩卖员工餐,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压根没客人来吃饭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合资品牌高管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们端着咖啡,看着报表,嘴里念叨着:“我们的品牌价值呢?我们的技术沉淀呢?”
大哥,醒醒吧!
在绝对的价格面前,你那点所谓的“品牌溢价”,还不如4S店送的一套脚垫来得实在。
要说B端市场是恐慌性抛售,那10-20万的家用市场,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街头肉搏。
还记得两三年前吗?
买个电车,那得是“新中产”的标配。
销售顾问跟你聊的是“生态化反”,是“OTA升级”,是“颠覆性体验”,仿佛你买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张通往元宇宙的门票。
可现在呢?
比亚迪秦PLUS EV、吉利几何A、荣威D6,这些昔日的明星车型,价格跟坐了滑梯似的往下跌,优惠30%都算是“常规操作”。
这感觉就像什么?
就像你追了很久的女神,以前对你爱答不理,突然有一天开始给你发“在干嘛”,还给你点外卖。
你别激动,大概率不是她爱上你了,而是她鱼塘里的鱼跑光了。
车企们撕下了“科技新贵”的华丽外衣,露出了“走量求生”的朴素面孔。
过去那些用来包装故事的“智能座舱”,现在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当大家都有的时候,它就和手机的呼吸灯一样,毫无意义。
就连那些刚出娘胎的新品牌,比如乐道,车还没正式开卖呢,就敢直接预告上市优惠八万。
这叫什么?
这就是“鲶鱼”长出了食人鱼的牙齿,它不是来搅动市场的,它是来吃人的。
它用最野蛮的方式告诉所有前辈:你们那套“高开低走”的玩法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出生即巅峰,巅峰即白菜价”。
所以,这场疯狂的国产车集体降价,真的是我们这些持币待购的“等等党”赢麻了吗?
从钱包的角度看,确实是。
但从整个产业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场残酷的“祛魅”过程。
当电动车的成本,尤其是电池成本还在那里摆着的时候,这种不计后果的价格战,本质上是在透支未来。
今天你便宜了四万,明天就有人敢便宜五万。
杀到最后,大家都没得赚,只能在配置上、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动心思。
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转变:电动车,正在从一个“高科技玩具”,迅速沦为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
消费者对它的期待,也从“酷不酷”,变成了“值不值”。
这种转变是好事,它让汽车回归了它的本质。
但对于那些曾经靠着讲故事、卖梦想而活得很好的品牌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那么,老规矩,问题抛给大家。
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价格屠夫”盛宴,你是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冲进去分一杯羹了?
还是觉得水太深,害怕被割韭菜,选择继续把钱放在口袋里,笑看风云?
评论区里,等你开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