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名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干14个月,才能买下一台号称“全球最便宜”的塔塔Nano。但这辆车售价仅3.5万人民币,还没算上保险,油费和保养。印度超过6亿人月收入不到430元,对他们来说,摩托车才是活下去的交通工具。
中国年轻人工作两三年就能分期买辆代步车,二手车市场三五万元的选择一大堆。十万元预算甚至能开走一台配置不错的新能源车。这种反差,根本不是消费习惯的问题,而是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直接对标。印度的路,坑坑洼洼让人头疼。全国六成农村道路还是土路,下雨就成了泥塘,小汽车陷进去得靠人推。
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德里,孟买的早晚高峰,堵车两三个小时是常态。摩托车能在车缝里钻来钻去,汽车只能干瞪眼。停车更是噩梦,大城市车位缺口高达40%,很多人干脆放弃买车。
中国修路的力度简直疯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乡镇公路硬化率99%。哪怕你住在山沟里,水泥路也能通到家门口。农村人开车运粮,送货,城里人周末自驾游,汽车早就不只是代步工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印度制造业工人月薪约2500元,养车成本每月接近400元,占家庭收入两成。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汽车从“万元户专属”变成家常便饭。上世纪90年代一辆桑塔纳卖20多万,如今国产新能源车十万以内搞定。
中国电动车渗透率超过35%,路上跑的新能源车突破3000万辆。充电桩密密麻麻,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印度呢?全国九成充电桩挤在五个大城市,出了城电动车立马变废铁。本土品牌想推低价电动车,可电网跟不上,配套全无,消费者根本不敢买单。
印度不是没努力。政府把电动车进口关税从100%降到10%,想吸引外资建厂。制造业良品率只有75%,成本比泰国高12%,国际车企谁愿意砸钱?
中国产业链却已闭环,电池,电机,电控全自主,市场自己就能转起来。车轮上的差距,其实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中国靠基建狂魔和产业升级,把汽车塞进普通家庭,印度卡在收入低,路难走,配套差的死循环里,摩托车依然是多数人的无奈选择。这场较量,早就不止于交通方式,而是谁真正把经济成果铺到了百姓脚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