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晚间,当主持人把“要不要叫停智能驾驶”的尖锐问题抛给李想时,这位理想汽车掌门人打了个比方:现在就像凌晨四点的天空,太阳快出来了,但这时候反而最黑。 这句话让现场观众席响起掌声——毕竟现在车企宣传智驾经常翻车,消费者也犯嘀咕:这技术到底靠不靠谱?
李想没绕弯子,直接摊开技术家底。 过去八年,他们从死板的程序指令升级到能看会想的系统,现在连开车决策都能用AI模拟人类思维。 有个细节特别实在:工程师给系统看了几亿公里的真实路况,教它处理“前车突然开门”这种教科书里没有的意外。 去年冬天北京大雪,有车主拍到系统自动切换雪地模式,方向盘比人手调整还快0.3秒。
行业难题反倒成了理想的突破口。 2018年他们搞增程电动车,就是因为发现充电站比加油站难找十倍。 现在满大街跑的混动网约车,油箱里加92号油就能发电,堵车时油耗比燃油车低一半。 今年新出的5C电池更狠,吃个泡面的时间就能充进300公里续航,服务区充电桩前打架的车主都少了。
操作系统这事听着玄乎,但李想举了个接地气的例子。 以前给车机升级个座椅加热功能,得等芯片厂、软件商、车企三方扯皮半年。 现在他们自己搞的系统,二十天就能把新功能推送给车主。 上个月有用户反馈夜间自动泊车识别不准,结果三天后就收到了优化补丁。
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智能驾驶”,李想的回答很实在:现在请个专车司机月薪八千起步,AI司机却能二十四小时待命。 深圳有家物流公司用他们的系统管理车队,夜间高速事故率降了七成,每年省下三百多万保险费。 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现在每天接单量抵得上五十个司机连轴转。
技术突破背后藏着硬仗。 激光雷达价格从三万块降到六千,夜视摄像头能在暴雨里看清三十米外的路障。 最烧钱的数据训练环节,工程师想了个妙招:把车主日常行驶数据脱敏后反哺系统,既省了路测成本,又能收集南方梅雨、北方沙尘等特殊场景。 去年国庆堵车高峰,有辆测试车在沪昆高速自主变道超车四十多次,全程没踩过一次急刹。
安全问题始终是高压线。 他们的智驾系统装了三重保险:主芯片负责常规判断,备用芯片随时待命,控制器还能在0.01秒内切断错误指令。 今年三月有辆工程车在测试时遇到“鬼探头”,系统比人类反应快0.5秒踩下刹车,这个案例后来被写进行业安全白皮书。
政策收紧反而成了试金石。 自从国家禁止宣传“自动驾驶”后,二十多家车企连夜修改广告词。 但李想团队早就把精力放在底层技术,他们的自动变道成功率做到98%,比特斯拉在美国公布的数据还高两个点。 现在每辆新车出厂前,都要在封闭场地模拟三百种极端情况,连洒水车突然横穿路口这种小概率事件都考虑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