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大河车展上的东风奕派展台,旁边一位销售小哥对着客户说:你看这eπ008,六座布局,这价格能找到同级别的大SUV还真不多。我心里嘀咕,这话虽然没错,但同级别三个字得斟酌,毕竟具体体验还差不少。
说实话,这次东风奕派的阵容挺全,2026款eπ008六座、中型轿车eπ007,还有那个纳米01和06,四款车覆盖从家庭到年轻人的需求,整体看来很均衡。展台上人不少,不是虚头巴脑的空喊口号,产品出场非常实在。现场有个细节挺抓人,eπ008的内饰那块大屏,触感跟响应速度明显有提高,和我之前接触过的国产智能纯电有差别(样本有限,体感判断)。
说这阵容全,那可得顾及下用户的真实体验。我刚才跟旁边的修理工聊了半天(临场小聊,他说的):这车电池寿命稳定不稳定,三四年后有没有保修坑?他说大品牌电池固然靠谱,但像eπ这个新势力品牌,保养链和售后网络我估计还有待拓展。换句话说,产品看着挺硬,背后的服务体系可能没那么完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记着2025款eπ007的电耗数据,官方标称百公里耗电12.5度,体感上是偏高了点,尤其跟同价位A某新能源中级车比,后者官方10.5度,实际也差不多。这里头来说说,电耗差别看着两度有点小,但在城市里频繁启停,12.5度的日常用车成本压力会明显高。简单算下,电价0.8元/度,百公里电费差1.6元,开三年十万公里,差1600元,够买一套基础轮胎了,谁不在意?
供应链层面,我总觉得这品牌像是在走紧凑路线,想用一种类似拼乐高积木的思路堆砌车型。底盘、电池模组这类核心部件,可能就是几款车共用一个套装,再配合不同外观、内饰拼装,成本和研发时间都能明显攥紧。但是,这种方法虽然省事儿,难免产品个性和体验细节会弱化。刚才听同事提过,这乐高策略对厂家来说像拼图,但对用户来说,往往感受不到专属感,尤其是豪华感的塑造上。
说到豪华,我刚被一个朋友吐槽,东风奕派的豪华感还是差点味道,我当时直接脑补了一下,可能是软包材质没涨档次,噪音隔音做得没用心。这也是厂商研发阶段取舍的结果,毕竟充电技术升级、自动驾驶算力投放这些硬核技术外,还得在材料和做工上加码,但这需要体量撑起来,供应商链条放长线才能出好货。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具体供应商体系信息没摸清楚,后续再补吧。
再说个数字,2025款eπ008报价区间大致在26万到33万之间(估算,样本有限),同级别的比亚迪唐EV起步价也差不多。这两个产品实操体验有差距,比如唐EV的底盘调校偏运动,动力响应更线性,奕派则更讲究稳重舒适。你要问我哪个更好?嗯,这就看你是注重驾控感还是家用氛围了。
有人可能会问,新能源车续航焦虑感缓解了没?据展位工作人员说,2026款eπ008续航能突破600公里,但我心里质疑到底是工况还是实际?拿普通驾校路况来说?你会给它多少信任?我体感多数电动车官方续航都会有20%-30%落差,这算合理预期。还有充电速度,据说能快充到80%只要30分钟左右,听起来牛,但充电桩稀疏怎么办?这个算用户隐形成本,谁会给你电子钱箱?
对了,现场我瞟到几十辆车,人头攒动,感受到大家对新势力的期待,也透出点谨慎。毕竟,这市场品牌越来越多,竞争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到底怎么选车?智能化、续航、价格,哪个才是第一优先?我也没细想过,这些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到底有多复杂。
写到这里我得稍微收个口,刚刚说的东西有点大了。东风奕派这种布局说明他们是把重心往智能和主流路线上压,但全面覆盖不是马上做到的,尤其供应链稳定性和用户服务体验上的积累是个长线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你说,这品牌进步这么快,到底是因为技术研发硬核,还是靠上游供应商的托底?我感觉两头都要靠。研发就像扎堆开发新零件,而供应链则得像个后勤大妈,保障食材新鲜、厨具齐全。缺了哪头都会出问题。
顺便扯个题外话,旁边一台纳米06很可爱,我朋友说白了就是城市里头那种灵活的小电动,但看起来怎么越做越像个微型SUV了?东西件小且多,是不是在暗示未来城市短途出行的格局会更碎片化?说到这我忽然想到,这种车型定位上会不会又冲击已经被市场收割得差不多的小型车市场?这段先按下不表。
展会结束时,我在电动车充电模拟体验区停了停手。灯光映着塑料扶手和泛黄的地砖,空气带着点烧坏电池的味道,感觉很真实,跟那些宣传PPT上的光鲜亮丽完全是两码事。你一款车?是不会告诉你充电桩何时增多,是不会承诺续航换电速度,甚至不会帮你算好养车成本——问问自己,你真准备好了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