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

刚上手试了试,全新MG4的方向盘手感比我预想中要轻盈不少,感觉像在推一块轻软的橡皮泥。那个哧哧一声的门声,虽然不算特别出色,但比起那些死板的塑料啪啦声,还是好多了。

记得销售说了一句,这车赚的不是销量,而是口碑。我想,也不全错。毕竟年初看行业报告,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大概20%左右(估算/数据有限),这个数字显得有点‘厚’,但增长速度绝不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慢—尤其是像MG4这样,刚上市就轰动了。

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辅助手车互联的部分,提到了OPPO和华为的系统优化(这段先按下不表),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车机的生态会更丰富?用手机惯来比喻,就像是把你的手机和车打通了,不得不说,这关于人机互动的那点设计,放在这里其实挺像给车装了个智能助理。问题在于,这些智能到底能真正帮到车主什么?我记得一个朋友买车时,那些什么自动泊车、语音操控,最后用得最多的还是调空调——这活不就是最基本的需求吗?你会不会觉得车越聪明,反而更麻烦?

对比来看,MG4的空间是真的打破了紧凑两厢的陈规。大到什么程度?我用样本感受一下,估算(样本少,不一定准):车长约4.3米,轴距轻松达到2.7米,比很多B级车还长。坐在后排,腿打直都绰绰有余,座垫也挺厚实,坐久点额头都多了些撑得住的感觉。跟那个市面上的某两款同级车一比,差距主要在储物空间。的确,MG4的后备箱空间比起价格相仿的车型,要多出个半个行李箱,装个家庭旅行的行李包,绝对不是问题(这段说得有点大,实际上也就多个几公斤而已吧)。

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有驾

我还在想,为什么MG敢放下身段,把那些顶配装得那么豪?是供应链给了底气,还是自主研发的六合一电机真的那么牛逼?说实话,动力部份的表现让我挺吃惊,0-50km/h加速只要3秒,整个动力系统像是给车注入了快补充剂。高速驾驶也稳,避险成绩74.2km/h(这个我还真没想过,跑个麋鹿测试能有多高),不像某些自主品牌,过了某个点就飘,或者甩不掉后座的倒家伙。

对比来看,别的同价位车要么动力不够强劲,要么空间压抑。而MG4这条新跑道在我心里还是算占了点便宜。

说到这里,我还得纠正一件事。一开始我以为这款车的安全配置,其实不用太奢华,毕竟20万到30万的车型大家都大致给了搭载一点基本配置的预期。结果MG4一堆主动安全加后视镜补盲系统,甚至比一些豪华车还用心。这算是厂商对市场的误判,还是他们真心想用科技把安全做到底?我猜,应该是供应链的关系,要让配置体现出来,安全系统的成本必须合理地平衡。

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有驾

对了,难道消费者会注意到,除了动力和空间,那用料的细节才是真正决定耐用度的核心?我知道,贴个标签说用料更硬一些就很容易,但日常用车,哪个细节不接受点活的考验?比如那个AI后视镜——虽然听着酷,但我心里一直觉得,这东西坏了多不方便。

心里还在琢磨——这车到底能用几年?我算了算,百公里的电耗在估算范围(体感)大概在14-16度电,充满60度电,应该可以跑个350-400公里(估算/样本不多)。那么平均每公里电费大约能算,0.3元左右。实际上,和燃油车比,纯电车的油钱还是便宜更多的,这是行业趋势,但对于像我这样平常用车,偶尔追求点快感的人来说,最惦记的还是电池寿命。虚拟点想象:五六年后,电池性能还剩多少?厂家会有换电方案,但你觉得换电站能普及到你家附近吗?我还真没细想过。

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前面那些技术细节是不是都还算是既有的生活场景呢?反正我看来,价格其实是个门槛,但用得舒服,才是真正的关卡。

想到一个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试车时那块硬塑料扶手,感觉像你踩在塑料地砖上,但我猜,这可能也是一种成本考虑。再往细微处观察,MG4的座椅包覆感不错,坐进去那刻,感觉像是被贴合住了——这是不是厂商用料细节上的小心思?有人会在意吗?说不定只是我多想了。

全新MG4上市24天实车交付超过一万台,预售订单突破三万,市场反响热烈彰显其强劲竞争力-有驾

至于大家会不会是真正需要绝对安全、更长续航、更丰富的科技?我想,归根结底,消费者还在寻找那点刚好——一辆座椅舒服、动力够用、空间宽裕、开得顺手的车。你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