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

开车一圈,突然发现没什么品牌在减法做得比理想更彻底。最新公告理想i7无疾而终,反而专注在我怎么让当前的核心车型更有用、留住用户上。这点,说白了就是减法策略的具体体现。

我记得刚从4S店出来,那天跟销售聊了会儿,他随口问我:你觉得理想要不要再出个大块头的SUV?那样利润多,销量也会好看。我当时笑了,然后问他:那会不会像华为手机一样,走过度堆配置的路子?用户会不会开始嫌麻烦,体验反而变差?销售挠了挠头,他也不太确定。

“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有驾

这让我产生个估算: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设了纯电月2万辆,但现实中,8月也就是2200多辆的交付,差距还是挺大的(样本少,估算偏差可能大)。更别说他们之前要跨步推出昂贵的纯电车型,结果是有点出乎意料的\"闹笑话\",比如i8上市的争议,品牌形象受损不少。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想快速蹭热度扩市场,但内在的产品力没有跟上。

我有个感受,理想的广撒网战略——多车型、多配置,用意就是最大化触达,但也就意味着拼资源和焦点。你能想象吗?一边希望销量多、市场广;一边产品定义越来越繁杂,反而会出现多而不精的窘境。现在他们专注于精简核心车系,比如理想i6和i8,似乎更像是在瘦身——少点品类、多点专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理想不推i7也可以理解。一方面,市场已被模型占了个遍,像特斯拉Model Y、小米Y7这帮巨头,价格拼的是用户粘性和配置体验。理想要突围,不能只靠好车两个字,要有惊喜感——能打动人的点。

“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有驾

这让我问:用户买车真正看重的,是配置堆砌还是用得顺手?我猜大部分人其实都偏向后者。最近听到一个朋友说:我还是喜欢开那台i6,简单,好用。用户心里都清楚:车不是充满科技感的堆砌,而是开着省心的。

我还注意到,理想在资金上很有底气。二季度的财报里,现金储备竟然达到千亿级别。你想,那钱用在哪?研发?市场?还是海外拓展市场?我觉得这些都在用钱铺路,毕竟钱可以缓一缓各种压力。

而且,他们强调控制SKU,聚焦核心配置,这其实是减法的又一体现。多一颗配置,可能就多一份出错的可能。就像我在修车时,拆一分零件,可能会花没几分钟,但如果配置太多,出现问题时也会变得无从下手。

“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有驾

说到减法,我就想:这是不是也是企业冷静思考后的一次选择?毕竟,盲目增加产品线,资源会被分散,反而削弱了爆款的杀伤力。从研发角度讲,要让一款车做到核心突围,其实是集中火力做精选。像我前几天翻了下理想的设计稿,发现核心配置超给力,但繁杂的配置变少了,这对提升用户体验帮助很大。

但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理想的减法能不能逆袭小米、特斯拉的地位?我觉得,技术壁垒、品牌认知,绝非一两次精简就能解决的。毕竟像特斯拉在软件和生态上的布局,已经不仅仅是车,更像个移动天网。理想现在正试图靠核心技术加点AI做突破,但这意味着产品线的收紧,那些纷繁复杂配置的车,要怎么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理想L7的成功,竟然也是因为找到合适的尺寸和配置。看来尺寸+配置的精准定位,才是硬道理。这让我想到:是不是我们对车的定义,还太过品牌堆砌和配置堆叠?其实用心设计尺寸+核心科技,多半比堆配置更有意义。

“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有驾

也不免疑问:这样的做减法方式,一个品牌还能留住那些喜欢多配置、多体验的用户吗?还是说,这其实是舍弃部分用户,走更专一路线?

我逐渐意识到:在这个兵家必争的市场,理想的苦恼不在于要不要减法,而在于怎么减得更聪明。换个角度想,真正的逆袭路,可能也仅仅是让产品更踏实、更实用、更人性化。

说到这,心里又泛起一丝疑问:如果减法之后,用户会不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我相信,用户其实一直都在寻找用得顺手的那款车。也许,下一次,只是需要一次把用户真正关心的点做好的小创新。

“理想 i7”已无望,李想果断“减法”专注核心竞争能否逆袭特斯拉和小米的挑战让人担忧-有驾

如此,理想还能不能逆转市场?我也搞不清楚。或许,从一个细节开始:车里那块触摸屏的手感,能不能比前几次更顺滑?这,才算在细节上取胜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