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全国的宝骏,为何渐消失?
你上一次在路上看见一辆宝骏,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在某个城乡结合部的街角。也许是在短视频里,作为段子的背景一闪而过。又或许,你根本想不起来了。
这曾是一个年销百万的品牌。一个用五菱的技术、上汽的体系、通用的管理,打造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之外另一条通路的野心之作。
2017年,宝骏销量突破100万辆。
那一年,730是MPV市场的绝对王者。560横扫SUV榜单。510后发制人,一度月销逼近4万。
它们便宜。但不止是便宜。
它们精准切中了三四线城市家庭的第一台车需求——空间大、皮实、油耗低、维修便宜。
730连续21个月蝉联MPV销量冠军。
那时候,谁会想到它会在五年内几乎销声匿迹?
转折点在2018年。
市场开始下行。消费在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能开就行”。
宝骏试图转型。
2019年,新宝骏诞生。钻石标取代了原来的工字标。设计语言焕然一新。智能化、网联化被写进PPT。
RS-5、RC-6、RM-5、E300……一系列新车推出。
口号也变了:“智能驾控先导者”。
听起来很美好。
可问题来了——老用户觉得背叛。
他们花七八万买了510,图的就是实惠耐用。现在你告诉我,新的宝骏要卖十几万,还要讲智能座舱、L2辅助驾驶?
他们不买账。
而原本瞄准的新用户呢?
吉利有星瑞。长安有UNI系列。比亚迪已经悄悄铺开DM-i。
新宝骏夹在中间。不上不下。
品牌认知还停留在“五菱PLUS”。
你想往上走?消费者摇头。
价格打到10万以上,消费者立刻对比本田XR-V、丰田C-HR。
配置再高,LOGO先扣三分。
更致命的是,新能源来了。
宝骏不是没尝试。E100、E200是早期的网红小车。可惜太小众。后续跟进乏力。
等到宏光MINIEV爆火,舞台已经是五菱的了。
银标系列——星辰、佳辰、星云——一步步蚕食原本属于宝骏的市场定位。
你看。
星辰对标的是谁?530。
佳辰呢?730的接班人。
连命名逻辑都一样。
本质上,上汽通用五菱用五菱品牌,重新定义了“升级版五菱”。
那宝骏呢?
被吞没了。
并入五菱渠道。网点消失。品牌声量归零。
现在官网上,宝骏在售车型只剩三款:KiWi EV、悦也、RS-3。
两款是微型电车。一款是小型SUV。
曾经的主力730、530、560,全部停产。
从巅峰百万,到如今月销几千。
断崖,也不过如此。
我们总说,自主品牌向上突破难。
可宝骏的困境,比“难”更残酷。
它是被自己最初的成功锁死的。
低价切入,快速放量。赢得市场。却输掉品牌溢价空间。
当消费升级,它想转身。
却发现——
向下,五菱更极致。
向上,用户不认。
中间,对手已布满重兵。
没有技术护城河。没有品牌忠诚度。没有用户心智占位。
它像一个被时代甩下的旧零件。
还在转。但动力已失。
有人说,宝骏败在品控。
想想当年的560,上市不到两年就大规模召回。
想想RM-5,63230辆因变速箱故障召回。
口碑一旦受损,修复极难。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
一个短视频,就能让十年积累崩塌。
也有人说,败在战略摇摆。
从商用车思维做乘用车。又从性价比杀入智能化。
每一步都像在赌。
赢了吃肉。输了出局。
可最根本的,或许是——
它从未真正完成品牌进化。
730的成功,是功能型胜利。
不是情感连接。
车主不会为“便宜的大面包”骄傲。
也不会在论坛里热烈讨论驾驶乐趣。
它只是工具。
当更好的工具出现——比如五菱银标、比如比亚迪宋Pro——替换成本极低。
没有精神价值的品牌,注定脆弱。
你看理想。卖的不只是奶爸车。
是家庭关怀。
你看蔚来。不止换电。
是社区归属。
宝骏卖的是什么?
早年,是“五菱PLUS”。
后来,想卖“智能”,但没人信。
最终,成了战略弃子。
值得深思吗?
当然。
每一个想靠性价比起家的品牌,都在走钢丝。
做得好,是小米。
做不好,就是宝骏。
关键在于——
你能不能在用户还没厌倦之前,完成品牌跃迁。
宝骏没做到。
它被困在了自己创造的神话里。
如今,KiWi EV有点个性。悦也方盒子造型也有话题。
可这些,更像是五菱体系内的补充产品。
不再是那个要独立征战乘用车市场的“马车”之一。
宝骏还在。
但宝骏已死。
那个能搅动市场格局的宝骏。
那个让合资品牌颤抖的黑马。
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一个名字。
和一段让人唏嘘的往事。
你还记得你的第一台车吗?
如果它是宝骏。
你会怀念吗?
或者,只是庆幸它还撑得住?
时代奔涌。
没有永恒的神车。
只有不断进化的玩家。
宝骏的故事。
还没彻底画上句号。
但下一章。
恐怕不会再有奇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