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的降幅,这是在逼着人上钩吗?
我前几天在城西逛,亲眼目睹凯迪拉克CT5的价码牌,直接少了好几万,销售哥们儿的朋友圈,那叫一个声嘶力竭地催促“赶紧囤货!”
可你翻开评论区,那气氛凝重得像是霜打了的茄子,全是“先观望观望再说”的调调。
这到底是市场太挑剔了,还是这车自己没对上年轻人的“胃口”?
十月份的销量数据摆在那里,CT5卖了三千多台,环比能涨个百分之十五,听着不错?
可一旦拉到去年同期比,直接掉了百分之八点七!
这哪是爬坡,分明是倒退。
隔壁宝马i3直接把价格线砸到了二十五万的甜点位,新贵们更狠,三十到四十万的蛋糕,硬生生被他们切走了一大块,差不多百分之十八的份额!
想当年,二线豪华的头把交椅,凯迪拉克坐得稳稳当当,如今却被红旗硬生生挤到了台阶下,这滋味,不好受吧?
笔者的经验是,问题就出在两张“王牌”失灵了。
第一张牌,“美式豪华”这四个字,在中国新生代消费者眼里,听起来就像是从老式留声机里放出来的爵士乐,复古是真,但不够“燃”。
第二张牌,电动化转型,人家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凯迪拉克这步子,慢了半拍,显得犹豫。
J.D.Power的调研数据,简直像一盆冷水浇下来:奔驰宝马奥迪的品牌辨识度,轻松破九成,可凯迪拉克才六成八,中间还隔着一个沃尔沃。
这差距,太明显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地球另一边,美国本土的Escalade(凯雷德)还在被疯抢,加价提车成了常态。
可到了我们这儿,LYRIQ锐歌好不容易冲出一个交付新高,八百多台!
朋友们,这个数字,连人家大卖车型的一个零头都够不上。
这难道是“一车两制”吗?
别急着下结论说“车标不值钱了”。
你真得去店里走一圈,才能体会到那种错位感。
销售们还在卖力推销那些“电磁悬挂”“纯粹后驱平台”,试图唤醒人们对机械美学的记忆。
可现在是信息时代,90后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这车机反应速度怎么样?
会不会动不动就死机?”
凯迪拉克新上的IQ OS,算力比那些德系老家伙高出百分之四十,技术参数上是碾压的。
可问题是,谁知道啊?
听说他们的广告投入,只有奔驰的三分之一,声量再大,也容易被巨大的噪音淹没。
就像苏轼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但更扎心的是,“不发声,就无人知”。
当然,售后服务的透明度,凯迪拉克做得相当到位,拿了行业前列。
可现实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连正眼瞧一眼4S店的欲望都没有,口碑再好,也得先通过数字渠道传达到他们的视野里才行。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通用那边似乎已经把架势摆好了。
明年三款纯电车型会陆续登场,金桥工厂的年产能目标直指十五万辆。
Ultium电池平台的技术成熟,成本还能比现款锐歌再压低百分之二十。
说白了,通用集团已经把“弹药”装满了,就看凯迪拉克如何瞄准发射了。
我的观点很直接:不要再紧紧抱着“传统豪华”那块金字招牌不放了。
那套东西,在今天这个消费语境下,已经有点生锈了。
咱们得换个更具侵略性的标签——“美式硬核科技”加上“纯粹性能”。
要像当年ATS-L靠着“百公里加速六秒二”横扫市场那样,找到一个能让对手感到窒息的爆点。
再者,把车主社群打造成一个“改装+电音+户外探险”的大熔炉,让Z世代愿意主动为你的品牌发声,让他们成为你的自来水。
价格的优势已经摆出来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筹码。
但品牌的“潮流度”还停在攀登的半山腰。
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就看明年纯电系列交付的那一刻,销售朋友圈里,是“再等等”的冷清,还是“真香”的爆发。
这戏码,精彩得很。
一个有真本事的老牌劲旅,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是选择固守城池,还是彻底革新?
咱们拭目以待。
这局,凯迪拉克,真的到了必须“破釜沉舟”的时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