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一件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关于老牌汽车巨头日产的消息。
不少人都在问,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到底怎么了?
网上流传着它巨额亏损、大规模裁员的消息,甚至有人将其比作“车圈的恒大”,听起来确实让人心惊。
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根据日产自己公布的财务报告,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最新的数据显示,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将近两千亿日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换算一下,就相当于每天都要亏掉差不多一个亿的人民币。
为了控制住这种亏损的势头,日产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其中就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两万人,并且关闭七家工厂。
这个裁员规模,意味着有两万个家庭的生计受到了直接影响。
在国内,东风日产位于武汉的工厂也传出了关停的消息,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说明企业确实遇到了大麻烦。
而在这场危机中,对日产打击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市场的急剧萎缩。
回想几年前,日产在中国是何等的风光。
在2018年左右的巅峰时期,一年能卖出超过一百五十万辆车,那时候的轩逸、天籁、逍客等车型,是很多家庭购车的首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日产在中国的年销量已经跌破了七十万辆,短短几年时间,销量几乎被拦腰斩断。
面对这种局面,日产也想了很多办法,最直接的就是降价促销。
像轩逸这种曾经的销量冠军,现在优惠力度非常大,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接近七折的价格,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消费者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买账了。
这就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光靠降价、打价格战这条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为什么一个这么大的品牌会突然就不行了?
这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毛病集中爆发了。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慢,跟不上时代了。
你现在去日产的店里看一看,摆在最显眼位置的,依然是轩逸、天籁这几款我们非常熟悉的车型。
这些车在燃油车时代,确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乘坐舒适,被大家称为“移动大沙发”,而且油耗也比较低。
但在今天这个智能化、电动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优点已经不足以吸引新一代的消费者了。
最大的短板,就出在车内的智能化体验上。
现在国内的自主品牌,像比亚迪、吉利、长安等等,车里的中控大屏、智能语音助手、各种软件应用都做得非常出色,车机系统隔几个月就能通过网络升级一次,增加新功能。
反观日产的车型,车机系统给人的感觉还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水平,屏幕小、反应慢,功能也十分有限。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距,让很多习惯了智能手机的年轻消费者,根本无法接受。
在电动车领域,日产的步子也迈得太慢了。
它其实是全球最早推出量产纯电动车(聆风Leaf)的厂家之一,本应该在电动车时代占尽先机。
但结果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后来推出的纯电车型艾睿雅,定价偏高,续航表现在同级别里也不突出,市场反响平平,没能承担起扭转局面的重任。
除了产品本身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反应速度上。
日产在中国投入巨大,比如在广州花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中心,有几千名工程师。
但问题在于,这个本地团队并没有足够的决策权。
很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案,必须要层层上报到日本的东京总部,由总部的高管来审批。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而且总部的管理层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瞬息万变。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说前两年中国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非常先进的智能座舱系统方案,如果能及时推出,本可以很有竞争力。
但这个方案在总部走了九个多月的审批流程,等最终批准下来,市场上的同类技术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轮,这个方案也就失去了先机。
这种管理上的僵化,导致日产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时,总是慢半拍,错过了很多机会。
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日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比如它和雷诺、三菱组成的联盟,内部一直存在各种矛盾和利益纠葛,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在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比如北美,它的传统燃油车也面临着来自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的激烈竞争。
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的芯片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国际汇率波动等因素,都让日产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总的来看,日产今天的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
它既想保住传统燃油车带来的利润,又对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犹豫不决,导致转型缓慢;它既想依靠庞大的中国市场来摆脱困境,又不愿意真正放权给了解这个市场的中国团队,导致决策失误。
这种矛盾的心态,让它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迷失了方向。
它的品牌形象也逐渐固化,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日产车成了“网约车”或者“父辈之车”的代名词,与科技、时尚、潮流这些标签渐行渐远。
如今还在支撑着日产销量的,可能大多是那些对品牌抱有深厚感情的中老年消费者。
但如果日产不能尽快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当这最后一批忠实用户也逐渐老去时,它的未来恐怕真的会变得非常艰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