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改名“辅助驾驶”,车企急需一场宣传纠偏行动

“智驾”改名“辅助驾驶”,车企急需一场宣传纠偏行动-有驾
□张嘉怡(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小米调整了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并且在“五一”假期,记者走访多家热门新能源品牌门店发现,“智能驾驶”不再是车企宣传的主打词,甚至成了“你问我才说”的隐藏词汇。(5月6日 《消费日报》)
“智驾”即智慧驾驶,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收集信息,辅助车主驾驶的技术。归根到底是一种辅助驾驶手段,但在市场宣传中,车企却过分强调其智能性与自主性,将“全场景智驾”“零接管”“比人类更安全”等夸大表述作为营销噱头,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这就是“自动驾驶”。
“智驾”宣传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部分车企为吸引消费者,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营造技术成熟的假象。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极易出现识别错误或功能失效。
车企过分营销不仅忽视了技术成熟度问题,还可能误导消费者在驾驶过程中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功能,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如今,各个企业纷纷对“智驾”改名,实质是智驾领域“冷静”的体现,市场逐渐回归产品本质。但改名不能成为企业“甩锅”的借口,那些因夸大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遭受损失的案例,企业仍需承担相应责任。改名只是第一步,后续更应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用更真实可靠的产品性能重建消费者信任。
消费者在面对智能驾驶相关产品时,应当保持理性和谨慎。不能仅凭企业的宣传口号就做出购买决策,而是要深入了解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性能,通过试驾、查阅专业评测报告等方式获取真实信息。同时,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认识到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阶智驾”而忽视安全因素。
企业宣传本无错,但若以虚假夸大的手段博眼球、挣流量,这场营销狂欢终将反噬整个行业。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营销思维,以真实技术实力为基础,用透明、客观的宣传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推动新能源汽车走向良性发展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