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倡导绿色出行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成了很多人的购车首选。其中,增程式混动和插电混动因为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的福利,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不过,对于每天在城市里穿梭的上班族来说,这两种车在市区通勤场景下的能耗到底有啥差别呢?今天咱们就来一场深度实验探讨。
先说说增程式混动。增程式混动的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它就像是在电动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充电宝”。这个“充电宝”就是增程器,一般是一台小排量的发动机。在市区通勤的时候,如果电池电量充足,车辆就完全靠电力驱动,这时候增程器不工作,安静得就像一台纯电动车。发动机不启动,自然就没有燃油的消耗,能耗主要就看电池的电量损耗。而且电动车在低速行驶时,电机能发挥出很好的特性,动力响应迅速,还能精准控制扭矩输出,开起来既平顺又安静。
不过,当电池电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增程器就会启动,开始给电池充电。但增程器的工作效率可不是一直都很高的。在市区走走停停的路况下,车速变化频繁,增程器可能刚启动不久,还没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就又要因为车辆减速或者停车而停止工作。频繁的启停不仅会让增程器的能耗增加,还会影响它的使用寿命。而且,增程器给电池充电的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这就好比你用一个小水管给大水桶注水,速度慢不说,还会有水溅出来浪费掉。
再看看插电混动。插电混动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它既有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又有电动机和电池。在市区通勤时,它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以选择。如果电池电量足够,它可以像增程式混动一样,纯电行驶,这时候能耗和增程式混动纯电模式差不多,都是消耗电池电量,没有燃油消耗,安静又环保。
但当电池电量不足时,插电混动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的发动机可以直接参与驱动车辆,也可以给电池充电。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可以保持在经济转速区间工作,通过合理的动力分配,让发动机和电动机协同作战。比如,在车辆起步和低速加速时,电动机可以发挥低转速大扭矩的优势,快速带动车辆前进;而当车速稳定后,发动机可以接管驱动任务,同时给电池充电。这种灵活的动力分配方式,能让发动机始终保持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减少能量的浪费。
而且,插电混动还有一个“秘密武器”——能量回收系统。在市区行驶中,经常需要刹车减速,这时候车辆的动能就会白白浪费掉。而插电混动的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将这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里。就像你走路的时候,把每一步的能量都收集起来,下次走路还能用。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不过,插电混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它的结构比较复杂,有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等多个部件,所以在车辆自重上会比增程式混动稍微大一些。在市区行驶时,车辆自重增加会带来一定的滚动阻力,就像你推一个重箱子比推一个轻箱子要费劲一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能耗。而且,复杂的结构也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和维修保养成本,这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实际的市区通勤场景中,路况的复杂性也会对两种车的能耗产生影响。比如,遇到严重的交通拥堵时,车辆长时间处于怠速或者低速蠕行状态。增程式混动的增程器可能会频繁启停,导致能耗上升;而插电混动虽然可以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回收一部分能量,但如果拥堵时间过长,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低效率工作区间,能耗也会增加。
另外,驾驶习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驾驶者喜欢急加速、急刹车,那么无论是增程式混动还是插电混动,能耗都会明显增加。因为急加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提供动力,而急刹车则会浪费掉车辆的动能。相反,如果驾驶者能够保持平稳的驾驶风格,提前预判路况,合理控制车速,那么两种车的能耗都会有所降低。
总的来说,增程式混动和插电混动在市区通勤场景下各有优劣。增程式混动在纯电模式下安静环保,但增程器的工作效率受路况影响较大;插电混动动力分配灵活,能量回收效率高,但结构复杂、自重较大。消费者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驾驶习惯和预算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