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对固态电池其实并不太熟悉,但要知道2025年8月国内注册的新能源乘用车已经突破1098万辆,讨论声量比去年整整翻了一倍。市场火热,可主流车企却几乎不提“全固态”,这反差实在耐人寻味。上月丰田再次重申“2027年前后量产”,宁德时代却把内部节点延后到2027年Q4,而奇瑞鲲鹏高调喊出“600 Wh/kg、2026年上车”。数字摆在这儿,节奏却南辕北辙,很难说没有暗流。
现状描述完,再看老车主的处境。今年上半年,小鹏P7 2021款的全网平均二手成交价跌到8.4万元左右,和当年落地价22万元相比,残值仅剩38%。导致跳水的直接原因就是技术代差——800 V、4C快充一来,400 V老车型就像功能机遇到智能机。同理,一旦固态电池真能把能量密度抬到400 Wh/kg,今年才提车的铁锂版本Model Y,二手价恐怕也要重走P7的老路。
问题分析得再狠一点。液态体系先天缺陷不难列举:冬季零下10℃时,铁锂衰减30%是家常便饭;三元锂的热失控温度只有260℃左右,一旦失火均温可飙到700℃。而官方实验室已经多次放出固态“零下30℃满功率、针刺不起火”的视频,且循环寿命号称1800次以上。对比之下,谁还会买二手液态?这正是网友“25年买车最香,6-8年后再换固态”那条评论能拿到113个点赞的底层逻辑。
说到解决方案,很多品牌给出的答案是“半固态过渡”。智己L6光年版在5月上市,定价29.99万元,结果至今月销不到1200台。多花10万元,换来50 km续航提升,这账太难算,网友“30万我买油车省下15万加油”那句调侃拿了34个赞,可见消费者并不买单。车企若想说服市场,必须满足三件事:单价不高于液态3倍、良率达到95%、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目前三项都没做到,所以他们选择沉默。
产品力拆解还得回到核心——架构兼容。现在在售的400 V平台车型占比仍高达58%,而全固态普遍绑定千伏级高压。即便强行“焊”上去,BMS、热管理、壳体结构都得大改。据蔚来内部测试,拆装一台全固态包的工时超9小时,单车改造成本高达6万元。别说售后,连产线上切换都要换掉70%以上的设备,这就是为什么宁德时代在年报里写着“固态量产投资回报期超过7年”的原因。
可现实不给老车主喘息。上月,极氪007标准版终端优惠直接下探到18.98万元,同价区间里蔚来ET5二手仅卖16万元。技术每降一次成本,老车就被迫再打一次骨折。来自SES的数据显示,固态电池样品成本已由2022年的1.2元/Wh降到今年的0.65元/Wh,再跌30%就能够和高镍三元持平。一旦价格线被踩穿,固态普及节点就会突然到来,那时残值跌幅绝不会只像今天这么“温柔”。
从个人经验来看,固态电池真正落地之前还有两关:一是循环寿命,目前主流硫化物体系平均衰减曲线在600圈后骤降,和液态3 000圈差距明显;二是快充散热,同样350 kW功率下,全固态包中心温度会比三元高7℃左右,散热设计成本不容忽视。也难怪有观点认为“固态电池循环寿命短,这个缺点很难让人接受”,这条评论获得了29个点赞,戳中了痛点。
最终评价给得更直接。简单来说,其实现在下单高配电动车的风险不小:购入价动辄25万元,三年后残值大概率跌破10万元;而买一台13-15万元的入门车,两年后即便腰斩也仅损失6万元左右,心理压力更可控。如果真想一步到位,那至少等到2026年看首批固态量产数据再决定,不排除届时“50万元才能上车”的可能性。
对于固态电池冲击下的老车主价值塌方,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