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

下班当然是早点回家。但在成都车展上的那个下午,我意外多留了一会。展馆外,八月的天色还没太暗,人群里嘈杂的足迹和此起彼伏的闪光灯里,一个展台比其他地方多了些特殊的声音——不是那种夸张的叫卖,也不是流量时代的短视频直播。而是围观的人偶尔冒出来的:“都堵着看这个,难道真有啥不一样?”

我挤进去,眼前这台新一代LS6就像展台上的一道分界线。右手边站着几个中年男人,胳膊搭在一辆老款油车模型上,左手边是一群年轻人,手机拍个不停。LS6的车头灯在展馆的灯光下亮得挺冷静:这个“超级大五座智能SUV”,大有“无惧所有挑刺”的底气。

有人在副驾座旁看到一块“比手机还清晰”的15.6英寸娱乐屏,又遇上能“像太空人一样躺平”的零重力座椅,嘴里念叨着“这要是我家的车就好了”。还有人,把手按在驾驶位上的所谓“贝果舒压座椅”上,半晌没挪窝。照理说,一场车展总归少不了这种“你拍我摆、大家凑热闹”的桥段。但LS6的外围看客,明显多了点“犹豫后的打量”——像是突然被某一条证据击中了。

回过头看数据,展商从不藏着掖着。20.99-27.99万元的预售价格,48,000台的订单,这些数字像是给市场拿了把记分尺。更猛的是,52%的订单都是油车旧用户“转粉”,而且还有不少“北方用户”专程来问极寒表现。

预售刚开,订单就突破四万八,门店据说“人踩人”;现场又扔出个“16,000元舒享套装”,把本来就水涨船高的权益价值堆到了74,400元。数字冰冷,现场却不乏武汉口音、辽宁腔混杂其中,问得最多的不是“多快多炫”,而是“冬天会不会拉垮?”、“比我现在开的油车值么?”

证据摆在这里,推理怎么走?先看油车用户为什么突然“反水”。他们惯常追求“可靠、耐跑、省心”,大多数对新能源冷眼旁观,怕被下马威坑了维修钱,怕续航成瞎掰。但这台LS6,一则纯电续航450公里,一周一充,城市通勤像喝自来水。二则综合续航1500公里,加上800V超充系统,比加油更省时省力。百公里能耗2.07升,比起那帮还在算油价的,等于用车成本降成“零头”。

有人可能会说,新能源车“叫价”都挺狠,跑得远的不是贵就是靠宣传。但往细里琢磨,这车才20几万,而且“增程”是个啥意思?其实就是给那些害怕被续航坑的油车老炮一张“免死金牌”,电跑不动的时候还有油兜底,不再是“明知寒冬死路一条”,而是出远门也不怕“掉坑”。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理论归理论,北方用户才是另一个难题。东北大哥站在车前不吱声,问的是“零下能跑么?”理由很现实:传统新能源在低温掉电这事儿上,简直是“连点面子都不给”。但LS6号称零下20度电池照样能打,“充电不减速,冰雪不打滑”,这话当场被抓住——算是弥补了我多年在案发现场凑热闹时耳朵习惯性的“质问敏感”。

进一步看现场细节,能摸到的东西不太一样。灵蜥数字底盘,说人话就是再怎么爆胎也不至于让车失控。4.79米的小转弯半径,让后排的爸妈不再觉得“大车挤得慌”。雨夜模式一键开启,对那些晚上非要赶高速的人来说是“救命稻草”。而副驾和后排,几乎像头等舱:零重力、观景、冷暖冰箱、电动遮阳帘、随心贴、挂钩……每一项,都像把“爸妈小孩爱挑刺的嘴”都提前堵上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厂家们拍案叫绝的营销套路有时像卷案一样老道。优惠权益上调、福利花样翻新,“舒享套装只限9月10日前有效”的小道消息,在一众“理性决策者”眼中,套路归套路,但“产品硬核”才是最后一根稻草。PUA式花招谁都能玩,唯独底气不能假。

在车展里脱口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新能源车到底有没有“最优解”?这些年事故现场见过斯巴鲁、奔驰,也碰过杂牌电车或老头乐被冻死在路边。在某些冷峻事实面前,“技术革命”是条漫长路。LS6所谓“全优于油车”,或许只代表了阶段性的答案——但市场和用户,似乎渐渐不再用“情感恐惧”来判决新能源的生死。

行业说卷,厂家说解,用户说“别骗我”。技术进步这事,既靠“真本事”,也免不了一点营销调味。我们这些多年习惯梳理事故证据、分析人性漏洞的旁观者,大多数时候不为站队,只关心“人是否能多点底气、安全能不能变成常态”。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LS6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它或许就是“在一群求证里最接近让人省心的那一台”。但买车这事儿,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毕竟,谁都不想踩雷,也都在等下一个“最优解”。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新能源车用户心理转变背后,LS6如何打破旧有认知壁垒成为焦点-有驾

现在问题来了——你觉得,假如证据都指向“A是最好”,你还会因为过去的习惯怀疑A吗?或者说,在变革路上,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多证明,还是需要更主动的信任?这不仅是选择LS6的问题,也是选择未来出行的真命题。你站哪一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